消费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21-10-15 15:08:36
10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在9月30日至10月9日共计10天监测期内,系统共收集“十一”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9518930条,日均信息量95万余条。
值得注意的是,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3175957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33.37%。
另外,
据悉,今年“十一”假期消费负面敏感信息主要集中在交通、景区、快递和食品消费四个方面。其中,共收集有关“交通”类负面敏感信息739550条,负面敏感信息10月7日最多,为94948条。与“景区”有关的负面敏感信息479871条,负面敏感信息在10月6日出现峰值,为93071条。监测期内,共收集“快递”类负面敏感信息292540条。负面敏感信息在10月3日较多为63599条。有关“食品”类负面敏感信息240967条,9月30日负面敏感信息量较多为61989条。
针对今年消费维权类舆情,中消协分析称,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命题,而消费诉求与质量供给五个方面的“不适配”,是引发今年“十一”舆情热点的主要因素。
具体来讲,服务供给“有没有”的目标设定与消费诉求向“好不好”升级的变化趋势不适配。
以新能源车为例,全国高速公路充电桩保有量数以万计。然而,因生产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充电接口不兼容、因管护维修不到位带来的“僵尸桩”,却难以从容化解一众车主的囧途尴尬与里程焦虑。
同样,带脏字儿的快递包裹为啥不“洗干净”就能直接送给消费者?“写脏话”的“内鬼”凭啥监控不着、搜索不到,“有”的快递服务何时才能投递“好”感知……舆情中公众对真相和答案的持续追问,本质上是消费者对整个行业服务品质提档升级的迫切渴盼。
中消协表示,无论是以线上社交营销聚拢人气,还是通过线下口碑传播变得又“热”又“红”,网红爆款们从消费者腰包里掏走的都是真金白银,而其“回馈”给“衣食父母”的,不应是利益驱动下无视红线底线的投机取巧、藐视法律法规牙齿的胆大妄为。表里不一的人气经不起时间检验,名不副实的流量禁不住人心称量。没有修身琢业的匠人匠心,最终无法适配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
本次“十一”假期舆情在四个线下场景的高度集中,说明相关领域行业的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消费者期望高、呼声大。需要相关各方直面问题、强化内功修炼;精细整改、着力优化完善;担当作为、不断防微杜渐。对此,中消协提出以下建议。
应探讨完善集中休假制度,缓解“十一”供给压力,落实并强化带薪休假制度,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多元合力,系统推进灵活休假、弹性休假、错峰休假的制度设计与落地措施。
同时,要强化对网红食品、流量商家、人气服务的巡查监管。压实主体责任、提高违法成本。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对严重失信者予以公开曝光。
中消协还指出,应当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消费引导和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理念、成熟消费行为。既要有内容更具针对性、形式更具灵活性、传播更具到达率的事前启发提升引导,又要有事后解决问题的执行力、总结反思的穿透力、设身处地的亲和力。(作者:赵述评 蔺雨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