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来源:每日商报 时间:2021-09-07 14:06:51
看着每天从梳子或手上缠绕的发丝,任谁都会多少担心一下“秃”如其来。可以说,脱发是当代年轻人最为上心的容貌焦虑之一。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章瑜副主任医师已经接诊了数例拔头发生生把自己拔秃的患者。其中不少,还只是青春期的孩子。
一紧张就拔头发,前额“一片坦途”
近日,14岁的小丽(化名)回到市一医院临床心理科复诊。此时的她已没了初诊时的局促不安,前额也有细密的头发长出来,这让章瑜颇为欣慰。
半年前,小丽第一次走进章瑜的诊室,当她摘下棒球帽时,章瑜心里一沉:“小姑娘长得蛮漂亮的,但头顶前额的发量特别稀疏。”
沟通之中,章瑜得知,小丽正念初二,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很是焦虑。向来对女儿学习成绩要求比较高的父母也时不时会责骂几句,渐渐地,她变得不爱说话了。
从去年开始,小丽发现,拔头发竟然能让自己感到轻松,特别是在她感到紧张或压力大的时候,拔头发能让她暂时缓解焦虑。伴随着学业的压力和家人的期望的增加,小丽在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的同时,也渐渐爱上了拔头发的感觉,慢慢成了戒不掉的习惯。
拔头发一时爽,拔完后悔断肠。每次拔完头发,小丽都感到懊悔,焦虑感又卷土重来,简直是双重的痛苦。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头发愈来愈少,几乎把前额的头发拔光了,只能戴着帽子出门,慢慢地也不爱跟人打交道了。
起初,家人并没太在意小丽的怪癖,直到有一天,小丽承受不住了,找妈妈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并要求妈妈陪她找心理医生看一看。
压力大的青少年更容易得这种怪癖
章瑜坦言,临床上几乎每周碰到几例小丽这样的病例,他们大多是年轻爱美的少男少女,一边控制不住地拔头发,一边又为越来越少的发量而后悔和羞耻……而这背后的原因,总让人唏嘘。
“经过我们诊断,小姑娘患上的是‘拔毛癖’,又叫‘拔毛障碍’。它属于强迫谱系障碍的一种表现,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学业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青少年更易得。”章瑜分析认为,来自父母的期望和自己本身的好强性格,让她的心理一直处于高压状态。一到压力的顶峰,比如题目做不出或者写不完作业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开始拔头发,以此来释放紧张感。连根拔起毛囊的疼痛可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拔完后她会感到轻松和满足。
“这种病好发于压力大的人群,类似于青少年割手,属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一种,多数和情绪有关。”章瑜表示,之前她碰到过更严重的患者,不仅把头发拔秃还会把自己的眉毛、睫毛拔光。
目前,该病发病年龄不确定,但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学龄期儿童,另一个是青春期早期,一般来说8岁之前起病的儿童,相对而言症状较轻,有一部分源于自身无意识的探索,大多会随年纪渐长而消失。而青少年发病和自身习惯、情绪控制能力、压力水平、家庭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的药物和心理干预。
好在,经过半年多的用药治疗和心理疏导,小丽拔头发的行为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头发也明显长了出来。
焦虑有迹可循,咬指甲也是紧张信号
章瑜表示,类似的“拔毛癖”的强迫行为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实,还有一类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紧张性的行为,在学龄期儿童更为常见,相较于“拔毛癖”,我们更熟悉的是“咬指甲”,我们往往看见一些孩子在紧张的时候出现把手放到嘴边咬。
“很多家长觉得咬指甲长大了就好了,并不以为意。其实,咬指甲也是一种焦虑和紧张的表现。”章瑜说,自己曾接触过许多患病儿童,把双手指甲咬秃,没有一个完整的甲床,鲜血淋漓,周围皮肤撕脱,平时手不敢拿出来见人。
和拔毛癖一样,这些都属于心理疾病的外在反应,这些不良的癖好一旦形成,就比较难改,有的一直能延续到成年,甚至发展为真正的强迫症。这类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规范行为和强化教育等方式加以改善,如果还是无法缓解,就要寻求专业帮助了。
她建议,家长平常需多关心孩子,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和习惯应及时就医。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形成的拔头发和咬指甲的行为时,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可能被伤害的皮肤和头发,比如戴上帽子和手套;
2.帮助患者对拔毛和咬指甲等行为进行记录,记录下存在激化上述行为的场景,并记录下患者的感受和压力水平;
3.发生上述行为时,及时转移注意力,采用一种健康的方式替代不良行为;
4.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放松训练,学会处理焦虑的情绪;
5.适当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干预。
(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