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09-08 10:48:39
记者9月7日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悉,郑州大学黄河历史变迁与大运河文化传承研究团队历时5年,在黄河、沁河交汇区域内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初步确定了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沁河故道的基本走向、具体方位、河道遗迹与标志性地物,获得了重大发现与突破性进展。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始凿的永济渠曾起到了沟通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重大作用。按照文献记载,永济渠的整体水系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首段河道是从沁河到曹操开通的白沟运河,从白沟运河到天津为第二段,从天津到涿郡郡治为第三段。但是,永济渠起始河段如何联通沁河、黄河,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千年的自然变化使永济渠沁水故道具体位置、走向模糊不清。
受武陟县文物局委托,2016年以来,郑州大学黄河历史变迁与大运河文化传承研究团队、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隆文教授等在黄河、沁河交汇区域内,为寻找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沁河故道遗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专家团队根据武陟县木栾新区小岩村及其周边地区诸多水工遗存与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推定隋唐永济渠很可能就是经由此地再向东北流入卫河的,因此,小岩村及其周边区域成为研究团队工作的重点。
陈隆文教授说,隋唐时期,武德县治(今武陟县大城村)南部有几个大湖,沁河通过大湖与黄河自然相通。永济渠修凿充分利用了这些湖泊,在沁河的西岸引水向西南,大约几十公里后进入黄河,黄河对面就是著名的洛口仓。在实现了沁河与黄河的人工连通后,再由沁河东岸引水向东北行,经小岩村东逾古阳堤与古清水(又称御河、卫河)相接,再通过白沟运河流向东北。在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整体水系结构中,由于武陟县境内的沁河故道向西南沟通了黄河,向东北逾古阳堤后连接了卫河及白沟,因此,往往被视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起始河段。利用湖泊人工挖渠比使用沁河入黄河的自然河道不仅距离短而且更加安全,充分显示了古人利用水利的智慧。
沁河在何处穿越古阳堤?
陈隆文团队通过遥感考古这一新方法,使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比对,他们选取了1963年9月25日的锁眼卫星影像用于永济渠沁河故道遥感解译研究。遥感考古影像显示,在小岩村东1.2公里古阳堤有一处明显凹口遗迹,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研究团队推断,永济渠沁河故道很可能是在小岩村东与圪垱店西北之间的1.5公里区域内穿越古阳堤的,今天冯村以东的西孟姜女河就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沁河故道的遗存。锁眼卫星图像中所显示的凹口遗迹,也很可能就是黄河、沁河水患泛滥区域内至今仍留存的为数不多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沁河故道的标志性地物遗迹。(记者 张体义)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