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名师出高徒:不能因为对技术的追求而忽视对医德的最求

滚动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06-10 09:00:43

毛德西 全国首届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教授

张文宗 河南省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病区主治中医师

毛德西:哪的方言都听得懂

“老家是林州的吧,恁那的红旗渠风景可好啊!”6月8日,在河南省中医院国医堂一间诊室内,听出患者口音,毛德西先唠了两句家常。

这间诊室接待过来自全省各地的患者,坐下一张口,毛德西就能听出患者来自哪里,还经常能说上几句当地的风土人情。“来看病难免会紧张,随便聊上几句他熟悉的内容,就放松很多,也更加信任医生。”毛德西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从医60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序文中的一句话“下以救贫贱之厄”,毛德西时刻谨记,也是他不变的初心,“作为医生就是要解决百姓的病痛,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如今年过八旬,毛德西仍坚持每周坐诊三次,病人多时经常到下午一两点才能下班,他总说:“我们累一点,病人早点回家,免得家人挂念。”

经常有患者拿到毛德西开的处方后会“吓一跳”,觉得是不是划错价了,怎么一个星期的药才不到100块钱。毛德西的学生说:“我打过最便宜的一个处方,7服药才不到60块钱。”

其实,熟悉毛德西的人都知道,“药味少,疗效好,价格廉,副作用少”一直是他的用药准则。“都是普通老百姓,上来就写人参、鹿茸可不行,药不贵繁、惟取其效,根本是能治好病。”毛德西说。

诚心、耐心、细心,他要求弟子对待病人要做到“三心”,不仅看病,还要时常给病人多嘱咐养生道理,让病人少生病、不生病。

从青春年少走到耄耋之年,毛德西传承中医的队伍越来越长,他心上那个大写的“德”字把也照亮了年轻人的从医之路。

张文宗:把老师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张文宗是个大忙人,在学校他是副教授,在医院他是医生,在新院区他又是副院长,然而他还是最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夫”。“坐下来给病人看病、解决病痛是最幸福的。”6月9日,刚下门诊的张文宗说。

跟在毛德西身边多年,张文宗时收获很多,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对待病人的那份真心。如今,张文宗虽然事务繁多,但从来不会耽误为病人坐诊,不管什么时候面对病人都是带着笑容,一张嘴都是很亲切的话语。

“对待病人如亲人不是一句口号,从见到病人的第一句问候、第一个动作,就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张文宗把老师说的话深印在心里。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张文宗在学校学习多年,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然而,当他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跟师学习又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老师问诊的一言一行,开具的一方一药,都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更能近距离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大医的魅力。”张文宗说。

“有一次,一个农村来的的病人悄悄地跟毛老师说,‘我是卖了三车麦子才来看病的’。毛老师当即眼圈就红了,后来跟我们说,‘病人看病都不容易,咱们怎么能不去好好看呢’。”在课堂上,张文宗常常把毛德西和患者之间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希望让未来的中医人多一分仁心。

对于如何把中医传承下去,张文宗从医多年深有感悟:“不能因为对技术的追求而忽视对医德的最求,仁心、仁术缺一不可,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真正把中医传承下去。”(记者 曹萍)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