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期货日报网 时间:2025-05-10 00:59:47
一、高供应压力持续,减产动能不足
钢厂产量维持高位,供应压力难缓解。年初以来,国内钢材延续复产路径,铁水产量呈现增加态势。根据Mysteel数据,截至5月9日,247家钢铁企业铁水日均产量达到245.64万吨,环比增加0.22万吨,较年初低点224.37万吨增加21.27万吨,创年内新高。主要原因在于钢厂阶段性利润修复。年初以来,螺纹钢高炉利润均值为104元/吨,最高达到139元/吨。同时,钢厂厂内库存水平正常,没有库存压力,叠加需求处于阶段性恢复期,生产积极性较高。
5月后需求将逐步走弱,且受成材价格跌幅普遍大于原料影响,钢厂利润持续被压缩,增产动能受到抑制,钢厂日均铁水的计划产量预计小幅回落至240万吨,后续大幅扩产的意愿趋于谨慎,但降幅依然有限,高供应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
此外,当前钢厂虽面临利润压缩,江苏地区螺纹钢利润下滑至约40元/吨,但尚未进入全面亏损区间,因此主动减产动力不足。同时,近期市场对粗钢限产的消息继续发酵,一度提振盘面情绪,但考虑到政策落地的时间差,对短期钢厂生产影响较小。
在短期钢厂减产意愿偏弱的情况下,市场潜在的风险可能凸显。若5月下旬需求加速下滑,而钢厂减产滞后,库存可能从当前的温和去化转为被动累积,进而引发钢价破位下跌。
二、需求韧性支撑渐弱,淡季及出口压制显现
内需方面,基建与制造业短期有支撑,但持续性存疑。4月份以来,在基建投资、制造业订单以及出口需求等支撑下,钢材需求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基建端,一季度以来,专项债发行提速对需求形成托底作用。根据Mysteel统计,截至4月末,正常专项债(剔除化债与土储类)发行进度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至41.5%。资金环境改善有助于推动更多基建项目实物工作量落地,带动二季度基建项目施工维持一定强度,但考虑到资金传导周期需2~6个月,实际用钢需求增量或集中于三季度及以后释放。
制造业方面,政策驱动“两新”需求释放。4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与使用,相关资金将用于“两新”项目补贴,预计二季度汽车等重点行业制造业领域将受益于政策落地,带动板材订单释放。同时,家电排产前调数据显示,总体计划产量呈同比增长,支撑冷轧需求。
外需方面,出口韧性犹存,但环比回落趋势明确。前期出口一度维持较强韧性,近期出口价差扩大且钢坯出口放量,将缓冲外需下滑风险。4月末热卷出口价差扩大至50美元/吨以上,带动东北、华南钢厂出口接单边际改善。另外,反倾销裁决前的抢出口行为支撑短期订单。韩国与越南对中国热卷的反倾销调查预计于6月落地,部分海外客户提前采购备货。华南个别钢厂在手出口订单达30万吨,交期集中于6月前,支撑短期出口需求。另外,不利形势下,钢坯出口放量弥补了成材出口的下滑。一季度钢坯出口同比激增354%,4—5月预计达150万吨,部分对冲成材出口下滑。因此,虽然钢材出口需求受不利形势影响,环比有所回落,但整体下行速度可控。
总结来看,短期需求仍具有一定支撑。节后项目集中补库叠加季节性施工惯性,预计5月上旬建材表观需求尚能维持当前水平。然而,仍然需要警惕建材需求季节性下行对行情的压制,主要受南方汛期与地产拖累加深影响。5月中下旬,南方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建筑施工进度将显著放缓,叠加房地产投资持续偏弱,对螺纹钢表观需求拖累较大。
三、铁矿石区间震荡,短期钢材成本下行空间有限
成本端铁矿石价格呈现区间震荡走势,4月份价格先冲高回落,后窄幅震荡,主要受关税政策冲击与国内铁水需求韧性的影响。短期来看,铁矿石需求韧性仍存,钢厂生产强度维持在高位,5月日均铁水产量预计稳定在240万吨左右,钢厂毛利约40元/吨,尚未触发大规模减产,因此铁矿石刚需短期有支撑。供应端压力可控,发运量季节性回升。澳大利亚、巴西主流矿山发运量逐步恢复,但非主流矿受价格回落影响,增量有限。港口库存结构有所分化,中高品位矿库存占比下降,PB粉等主流资源流动性偏紧,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中长期来看,铁矿石依然存在走弱风险。若钢材出口与内需同步走弱,钢厂利润进一步压缩可能倒逼减产,进而压制铁矿石需求,那么负反馈逻辑将得到强化。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5月份钢材价格预计整体呈“先稳后跌”走势。月初,在内需支撑下,钢价有望延续震荡磨底格局;中旬起,随着季节性淡季效应的显现,终端需求减弱、钢厂利润压缩等因素可能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Mysteel预计,5月247家钢厂日均铁水计划产量或为240万吨,降幅有限,难以在短期内扭转高供应格局,构成钢价重心继续下探的主基调。不过,考虑到成本端铁矿石价格相对坚挺,限制了成本下移的空间。因此,钢价虽弱势,但跌幅或相对有限。
钢价的关键变量在于利润压缩背景下钢厂的减产行为,即钢厂能否及时调整产量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若国内推出粗钢限产以及超预期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则不排除市场情绪得到修复,带动钢价出现阶段性反弹的可能性。因此,后续市场博弈焦点将集中在产量调整的幅度和节奏上,着重关注产量变化情况。同时需关注海内外宏观方面的不确定性对行情的扰动。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标签: [db: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