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过去挨蚊子咬的包都值了 这场70多年的人蚊大战终于打赢了

要闻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07-16 09:33:07

7月10日,国内数十位疾控专家和相关人士聚集郑州,围绕“河南消除疟疾的经验与历程”这一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这场座谈,缘于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闻公报。公报称,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疟疾是世界上杀死人类最多的疾病之一,人和蚊的攻防战一直都在持续。河南2019年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成绩背后,是新老几代疾控人难以想象的奉献和付出。

过去挨蚊子咬的包都值了

听到认证的消息时,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原虫病防治研究室主任刘颖笑了:“过去挨蚊子咬的包都值了。”

1950、1960、1970年代初,疟疾在河南出现过三次大流行。在1970年,全省最高发病率达1694.4/万,平均每20个人中至少有3个人感染疟疾。

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复杂,研究传播途径的抓手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按蚊。

在河南,传播疟疾的按蚊包括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自1988年我省消除恶性疟疾后,传播恶性疟疾的嗜人按蚊便少见踪迹,中华按蚊成为疾控人员的观察目标。

经过观察发现,中华按蚊主要于每年6到9月活动,夜间最为活跃,要了解它们,疾控人员往往选择一个传统但有效的方法:通宵人诱法。

“中华按蚊‘很娇气’,栖息的水域不能太大;同时又‘爱干净’,栖息的水质不能太脏。”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张红卫说,这就决定了在选择观测点时,必须靠近老百姓生活区域,比如水塘、稻田、房前屋后等地。

7月初的一天,晚九点,豫北濮阳县海通乡前康庄村已有凉意。

在一户村民家门口,刘颖坐在帐中,像前辈一样,准备用人诱法观测中华按蚊。

真正的捕蚊必须要等天黑,日落后20分钟到清晨天亮前,是中华按蚊的吸血活跃期。

过去老一代疾控人,挽个裤卷、露个手臂,搭个半悬空的蚊帐,蚊子闻着人味儿就来了。

现在人诱法在技术上有了“改良”。

蚊帐是双帐,一个人坐内帐中诱蚊,另一个人在外帐中抓蚊。

尽管如此,还是免不了“中招”。“下乡一整天,脚腕、手、脸、脖子上没几个好地方。”刘颖的同事杨成运博士打趣:“有一次脚脖上被咬了连串的包,鼓起来像戴了个脚链。”

80后的她得到了世卫专家认可

七十年代,建立了“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联控机制”为消除疟疾提供了组织和技术支撑,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赵东阳介绍,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既有对老一代工作者的精神传承,又有新一代工作者的开拓与创新。

新一代疾控人,与疟疾的对抗,是另一场较量。

养蚊子、看血片、冻标本、做检测,在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80后的周瑞敏戴着一副眼镜,对实验样本和数据了如指掌。

2018年,周瑞敏拿到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镜检专家一级证书,可在全球开展疟疾镜检工作,目前拥有这个资格的全省仅有三人。

“相比室外媒介监测,实验室工作是一个冷板凳,内容枯燥,却要沉住气,因为它要做最后的拍板,确保每例病例准确诊断。”周瑞敏说,“我们这里必须一锤定音,不仅要判定是否得疟疾,还要判定是哪种疟疾,为治疗和疫情处置提供依据;必要时还要追根溯源,判断在哪里感染了疟疾。”

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4个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之一,从2011年起,该实验室就开始收集我省每一例疟疾样本,建立起疟原虫样本资源库,不仅能追踪既往病例样本,也能做疟疾相关研究,为下一步疟疾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当下,输入性疟疾防控成为防控重点,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支部副书记鲁德领介绍,援非劳务人员(农民工),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广大职工成为高危人群和输入性疟疾的感染者。

从传染病防控的角度而言,0和0.1相差悬殊。我省疟疾传播条件依然存在,一旦传染源不能及时发现和清除,仍会面临疫情再传播和回升风险。

数据显示,河南省从一个曾经疟疾严重流行的省份,到2012年首次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9年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

“几代防疫人的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在河南消除疟疾的背后,有无数基层疾控人奉献青春和智慧。”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周勇说。(记者 李倩 实习生 余沚瑶)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