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字里行间照亮前行之路 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展品前驻足停留

滚动 来源:杭州日报      时间:2021-06-24 11:08:46

星期四

盛夏时节,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缓步行走于桐乡乌镇东栅景区,枕水而居的连片民宅之中,茅盾纪念馆静静伫立于眼前。

茅盾纪念馆紧挨着茅盾故居,坐落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17号,是茅盾出生的地方。

“茅盾作为文学巨匠人尽皆知,我更愿意称他为‘革命文学家’。”进入馆内,未等坐定,茅盾纪念馆第四任馆长张丽敏便迫不及待地与我们讲起茅盾往事。交谈间隙,抬眼四顾,纪念馆内部布置简单,却散发着静雅之气。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下半年与陈独秀等一道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从一个“小白”成长为茅盾研究专家,张丽敏用了6年。2013年12月,机缘巧合之下,她接过重任,成为茅盾纪念馆第四任馆长。用她的话说,彼时她对于茅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上的《白杨礼赞》。

上任之初,张丽敏便遇到“难题”。“纪念馆每天都要接待7000多名游客,旅游旺季时,日均人流量更是超过了15000人。”位于大流量景区之中,纪念馆管理起来并不容易,包括馆长在内的四名工作人员,几乎全年无休。

那时,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几位工作人员身兼多重“角色”,因为人手不够,他们需要充当临时引导员、讲解员,经常一站就是一天。

渐渐地,张丽敏观察到,进馆的人这么多,大多只是走马观花,能驻足馆内静心参观的游客更是寥寥无几。于是,“让游客多停五分钟,多看几行字”成为全馆人员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张丽敏带头从茅盾作品读起,不仅通读了《茅盾全集》42册、茅盾自传体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等几乎所有文学作品,茅盾的政论也从头到尾翻阅了不下5遍,她还成为中国茅盾研究会的理事。

面对海量的游客,大家逐渐从容自如。在张丽敏的记忆中,2016年底的一封建议信让她做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将纪念馆内的展陈全部翻新。

这封信来自一位桐乡本地的老先生,信中提到他对于纪念馆内展品陈旧、展示手法过时等问题的看法。工作人员几经辗转了解到,来信者是一位十足的茅盾“铁粉”。2006年是茅盾诞辰100周年,茅盾纪念馆也得以改版及重新开放。从那时起,这位老先生就成了纪念馆的常客,十多年来,他进馆参观的次数每年不下五次。

为了用文字、图像的力量留住游客的脚步与目光,留住散落各地的茅盾“铁粉”,张丽敏带领几位工作人员旋即投入到纪念馆的展陈设计工作中。讨论,推翻,再讨论……大家一致决定以茅盾回忆录作框架,以自传体的形式布置展陈,通过自然的观展动线回望茅盾的一生。

2017年建议得到批复,2018年茅盾纪念馆展陈更新工作正式启动。其中,文字说明的撰写最为繁琐,张丽敏主动揽下来。三个月里,她完成了六万多字的初稿,后又经五次改稿,最终的版本定格在三万字,并得到了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中国茅盾研究会等单位领导专家的认可。

尽管现在已不再担任茅盾纪念馆馆长,张丽敏依旧时不时会回到纪念馆。她说,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展品前驻足停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文学是茅盾为革命而战的武器,诉尽他对党和人民的赤子情怀。现在,在桐乡茅盾纪念馆,展陈的字里行间,那些对革命家的守望,亦在历史中折射出明亮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照向更远的远方。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