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皇帝的火锅竟比大臣的小?原来背后还有这些原因

滚动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1-06-18 11:43:03

谈及中轴线上的建筑,不少人会想起巍峨的前门楼子、雄伟的故宫、居高临下的景山万春亭、古朴的地安门老铺小楼……然而,就在景山后街与地安门内大街相邻的位置,有两座低调却颇上档次的近代建筑,被老百姓称为“中轴双塔”。

站在景山制高点向北望去,这两座塔楼格外醒目,为古老的中轴线恰到好处地增添了几许现代味道,却又丝毫没有喧宾夺主的意思。

这两座塔楼分别位于地安门内大街40号与41号,它们各分东西,仿佛为高大的景山展开一对风格独特的翅膀。如今看来它们的个子并不算高,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北京城,它们鹤立鸡群一般与周围的平房胡同相邻,称之为“塔楼”绝对名副其实。

这两座塔楼的建筑风格同样值得关注,就是与如今的高档楼宇殿堂相比也绝不逊色。台阶宽阔大气,与敞亮的门洞相互照应,门洞上的中式线条设计,简单中蕴含着文化的厚重。虽然整体建筑采用了苏式风格,但在门窗、阳台等细节处,设计师大胆引入汉白玉、琉璃砖等材料,突出了北京城的厚重文化符号。这样的文化符号更体现在屋顶设计上。平顶设计为楼房的使用者增加了更为宽阔的活动空间,而突出于楼顶的阁楼式建筑让人不禁与不远处的故宫城墙和角楼相联系。阁楼顶被设计成中国传统建筑的攒尖、歇山与重檐,并以大小不同的两种形式出现,规整中又多了层次丰富的美感。

站在景山向北瞭望中轴线,你会惊叹于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从景山脚下的寿皇殿一路向北,寿皇殿黄色琉璃瓦顶如一方“宝玺”安放正中,地安门大街一路向北延伸,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人间生活味道”的大门,那里有繁华街市的讨价还价,有物美价廉的烟火气息,有祈愿幸福平安的向往,也有碧波抚柳的闲情雅致。钟楼与鼓楼的存在为这浓郁有味的生活定了调子——那是真正的生活,时间的味道。

不过生活的味道之所以迷人,之所以充满魅力正是因为这里蕴含着变化。寿皇殿金黄色的殿顶与鼓楼沉浸在“人间之味”的屋顶虽然有所差别,但“一根绳”上的建筑多少会让人感到拘谨。两栋塔楼恰到好处地将“一条线”变为“一组线”,两大四小的中式屋顶扩宽了视野,更增添了美感,提升了律动的澎湃,又将那市井尘烟自然柔和地传递……虽然它们的存在如此重要,但一直以来都以非常低调的姿态示人。

这样的低调与两栋楼的设计者陈登鳌先生的低调不谋而合,以至于不少人将类似这样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味道的近代建筑与建筑大师梁思成扯上关系,这还真是个“乌龙”。

陈登鳌先生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是位响当当的人物,著名的北京火车站便是出自他的手笔,只不过低调的处事风格让他的作品名声胜于他本人的名头。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刚刚几年,北京城迎来了新的变化、新的成长,各地人才、产业纷纷投入到首都建设中来。上海人陈登鳌也在其中,建设部成了他新的工作单位。当时,苏联老大哥的先进经验被我国各领域广泛借鉴,其中建筑设计自然必不可少:北京展览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诸多带有苏联建筑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至今仍是北京建筑家族中的一抹亮色。

当时陈登鳌接到在地安门大街与景山后街交会处设计两栋代表时代风格建筑的任务。如果单纯借鉴苏联建筑风格并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的文化精髓。基于这样的原因,陈登鳌在苏式建筑高大粗犷的特点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设计,并且在诸多大的建筑设计框架中融入精巧细节。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中国建筑中的“木作”工艺,依据功能不同分为大小木作,大木作主攻梁架榫卯,小木作负责精雕细刻,正所谓大的智慧小的巧妙。

这样的设计保留了苏联建筑大气、稳重、结实的视觉优势,又通过细节处理,将中国符号、北京特色进行了点睛提神的突出。

“民族形式的设计”,这是后人对“中轴双塔”的高度评价。苏联专家还特意登门,来到陈登鳌家中交流设计经验,创刊于1954年的《建筑学报》特别辟出版面,专门刊登了陈登鳌的设计体会。

这样的低调还与曾经在东侧塔楼里经营多年的涮肉馆子——满福楼有些相似。您可别小看这貌不惊人,仅以火锅经营的店铺,它恰恰成为了北京城老饕们心中“低调奢华上档次”的地界儿。

曾经不止一次到位于东侧大楼的满福楼吃火锅,当时并没有觉得怎样,小小的景泰蓝锅、空间并不敞亮,但却总要排号等位,这或许正是应了它的低调。然而,一块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题字的匾额道出了它背后的“高调”。

在一份报道中,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创办满福楼之前,北京涮肉基本是炭火大锅一统天下,酒精小锅很少见也不受欢迎。但是二爷(溥杰)却跟满福楼的创办人满春林说,过去皇帝的火锅就比大臣的小。一般举办皇家火锅宴时,臣子们几个人一桌用一个大锅,但是皇帝只能一个人用餐,所以用的是小锅。但是皇帝的小锅跟市面上的小锅又不太一样,因为用的是炭火,虽然小,但是高。小时候溥杰很羡慕哥哥用小火锅,一来比较尊贵,二来当时朦朦胧胧学习了一些西方的卫生知识,觉得一个人用一个锅很干净。于是,才有了满福楼独具特色的小锅涮鲜肉。

别看这里并不奢华,但低调的满福楼可谓高朋满座,金庸、何厚铧、何鸿燊等众多名人都曾光顾于此。因为种种原因,满福楼在早些年搬离了这座大楼,但它在北京餐饮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54年落成以来,“中轴双塔”与北京城和中轴线相伴了近七十载光阴,它们所见证的不单单是一段城市建设的历史,更是北京城市发展中参与者、经历者为这座城市留下的巧思妙想,与那份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时代发展的创新。

(作者:郎永)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