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鲁甸县龙头山镇:地震废墟上崛起的美丽小镇

要闻 来源:春城晚报      时间:2022-05-26 09:28:11

青山叠翠,流水潺潺,三角梅盛开,行走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处处透着新气象。

在地震废墟上崛起的美丽龙头山镇,正依托宜居、宜游的生态、气候,悠久的朱提银文化,新兴的花椒产业,永载史册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将龙头山镇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抗震救灾、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生活方式新变化

干净宽敞的社区道路、移步换景的口袋公园、一应俱全的健身设施、整齐有序的楼房门面、数量众多的各色汽车……如今的甘家寨社区与城市小区并无多大区别。

“快进屋来坐,有半年多没有见面了。”在甘家寨博爱路,甘正芬老人在家门口热情地邀请记者一行。

经过三角梅盛开、山茶花绽放的花园式院落,步入一楼客厅,电视机、饮水机、茶几、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沙发上方雪白墙上的精美相框内,习近平总书记在救灾帐篷里看望邹体富和老伴甘正芬的画面亲切感人。

“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回忆起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救灾帐篷里嘘寒问暖的情景和殷殷嘱咐,现年78岁的邹体富和76岁的甘正芬老两口一脸幸福地说:“住进城里人都羡慕的花园楼房,过上吃穿不愁、看病有报销,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好日子,这都要感谢总书记的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

像邹体富家一样,如今的甘家寨新社区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户数由地震前的89户增加到91户,人口也增加了55人。有的人家利用自家小院开起农家乐、客栈,有的跑运输、做生意,年收入最高的达到六七十万元,最低也在七八万元。社区配套建设有中小学、幼儿园、集市、医院,居民们过上了出门不沾泥,抬脚就上车的新生活。

“消失的村庄”甘家寨涅槃重生是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中的一个缩影。灾后恢复重建中,昭通、曲靖两市的鲁甸、巧家、昭阳、永善、会泽5县(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一起抓,百万受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超地震前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与地震前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

产业发展新方式

“种植仙人掌,树下养殖椒林鸡,一块地实现几份收入。”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今年70岁的村民王云坤尝到了循环经济的甜头。

2021年,王云坤在300多棵花椒林中种植仙人掌获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光明村1.3万亩花椒林全部套种上仙人掌。王云坤说:“仙人掌十分耐旱,非常适合光明村土壤、气候,在花椒林中种植仙人掌每亩年收入不低于2000元,对光明村群众来说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王云坤的3个子女分别在昆明、鲁甸经商和务工,在城里都有房子和产业。身体硬朗、闲不住的他在光明村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每月聘请两名员工帮助打理,年收入在七八十万元以上。

通过多年的发展,地处牛栏江干热河谷的光明村2121户群众家家户户靠种植花椒增收致富,成了全国有名的“花椒村”。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震核心区龙头山镇考察时的勉励一直铭记在灾区干部群众心间。

为做大做强花椒产业,光明村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发展椒林鸡养殖,林间套种仙人掌,闯出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路。

在昭通市,地震灾害涉及的鲁甸、巧家、永善、昭阳4个县(区)大部分地处金沙江、牛栏江干热河谷地区,是全国花椒种植最适宜区和主产区之一,7年多来,4县区干部群众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正将花椒打造成百亿元级产业。

乡村振兴新打算

龙头山镇在恢复重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建设,为建成一个集宜居、宜游、宜商、宜休、宜娱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头山镇属于干热河谷地带,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不只是昭通中心城区市民青睐的地方,更是川渝游客到昭通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龙头山镇是著名的朱提银产地,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朱提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银矿开采冶炼的活化石。

出昭通中心城南部收费站,驶上都香高速公路,15分钟便到达龙头山镇,正在修建的都香高速公路(G7611)全线通车后,龙头山镇将成为更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决战,便捷的交通已为龙头山镇发展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鲁甸县委常委、龙头山镇党委书记先勇告诉记者,依托龙头山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和全镇6.8万亩花椒种植,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好文旅康养牌;依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重现“千年朱提银都”风采;依托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讲好鲁甸6.5级抗震救灾红色故事,弘扬好红色文化,将龙头山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

从废墟上崛起的鲁甸龙头山,一幅幸福美丽新生活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回访龙头山镇

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阳春三月,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吐出新绿,林间套种的水果仙人掌长势喜人,林下养殖的椒林鸡悠闲觅食,山坡上不时可见村民穿梭于椒林间修枝整形、浇水施肥,一幅产业发展促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在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进程中,光明村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建成林下养鸡示范基地6个,林间套种水果仙人掌1万余亩。每年花椒销售季节,光明村“花椒夜市”客商云集,电商平台、微商渠道助力花椒产品走向全国,花椒产业带动了群众增收。

如今,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8万亩,年产值从2.3亿元增加到3.8亿元。光明村花椒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3700亩发展到现在的1.3万亩,全村2100多户村民中花椒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000多户。2021年,光明村村民委员会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近年来,鲁甸县按照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基地化建设要求,将花椒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按照协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建成龙头山1万亩花椒产业示范基地、小寨至龙头山峡谷十里花椒长廊、梭山4.6万亩花椒连片种植等23个花椒种植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花椒32万亩,并以花椒产业成功申报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

截至目前,鲁甸县花椒产业种植面积达32万亩,其中完成有机认证10万亩,花椒产量达1.02万吨,实现产值9.59亿元,带动种植农户4.2万户18万余人增加收入。此外,鲁甸、巧家、永善、昭阳4县(区)在金沙江、牛栏江河谷地区种植花椒120万亩,年产值超过40亿元,成为了昭通6大高原特色产业之一和全省最大的花椒产业带。

圆梦新居共赴小康

7年多来,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奋进,自立自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新生活。

来到甘家寨村民小组张元顶家,两层半的小楼舒适宜居,庭前小院干净整洁,墙上张贴着学校颁发给两个孩子的多张奖状。杨凤说,党和政府帮助大家建起美丽家园,学校和医院都在家门口,她的丈夫张元顶贷款买了辆车跑运输,两个孩子聪明好学、成绩很好,女儿在省、市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去年,除去车贷和各项生活开支,家庭收入有5万多元。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党员邹家荣说,“当年地震,党和政府拉了我们一把,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抓住机遇,感恩自强去奋斗。”地震发生后,邹家荣安顿好家人就去帮人看管工地,每月工资1000元,还利用空闲时间在工地周边放羊。两年后,60只羊卖了5万多元,加上两年的工资,总共挣了7万多元。

7年多来,邹家荣感恩自强的精神一直鼓舞着身边的亲人。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基础设施大建设机遇,他的儿子邹建国组建车队到工地上拉建材,儿媳郑家丽用自家房屋开餐馆,妻子在老家的土地上种蔬菜卖,去年全家总收入达26万余元。

龙头山镇镇长舒超介绍,龙头山镇在3年灾后恢复重建中投资17.39亿元,531户修缮加固户、15744户重建户的任务全面完成,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彻底改善,群众纷纷迁入新居。5年来,全镇转移劳动力5.05万人次,累计实现务工性工资6.82亿元。去年,全镇种植花椒6.8万亩、年产值3.5亿元,种植核桃10.3万亩、年产值8900万元,核桃、花椒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有4163户,5万元以上的有216户,10万元以上的有27户。

标签: 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 牛栏江河谷地区 鲁甸县花椒产业种植面积 光明村村民委员会 林下养殖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