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发布 55个玉米自交系入选

要闻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21-10-19 14:05:08

种子素有农业“芯片”之称,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饭碗,更牵涉国家的粮食安全。而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创新玉米良种,事关重大。在10月18日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发布,黄早4、昌7-2等55个玉米自交系入选。其中,来自北京的“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共有11个,占比达到20%。在种业振兴方面,北京的带头作用已然凸显。

玉米自交系:抗病+高产

创新玉米良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由1982年的6400多亿斤连年丰收,并连续六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80%以上。它不仅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化工业等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当天选出的55个“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所组配的杂交玉米品种自1982年至2019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25亿亩,占同期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0%以上,是我国玉米增产的主要贡献者。其中11个北京“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46.3亿亩、占比37%。

具体而言,55个“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中,48个为自主选育,7个从国外引进。其中,北京市单位选育9个自交系和引进2个自交系。

据了解,玉米自交系是杂交玉米品种的父本和母本。从一个玉米单株要经过连续多代自交和选择分离出的性状整齐一致,遗传上相对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通常不直接用于生产,而是以其为亲本组配强优势杂交种在生产上应用。只有优良的自交系通过杂交过程,才能选择出优良的品种,获得优质高产。

“自交系是培育杂交品种的基础。高度纯合的自交系,也就是培育品种的父亲或者母亲,配对后才能够产生高质量的后代,即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在自交系的选择过程中,对原有的种质材料进行反复自交,选择出优良单株的群体,就成为自交系,将不同的自交系,即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选育,才能获得优良品种。只有把自交系培养得越纯,特点突出,其杂交的后代优势才能越强,品质优,产量高。”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对北京商报记者如此说道。

种子资源,自交系和杂交种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化理解:把铁矿石比喻成最初的种子资源,铁矿石炼成铁,就好比将原始的种子资源培育成自交系;铁加了某种金属再冶炼就成为合金钢。那么,自交系杂交后就成为杂交品种,只有好的自交系杂交组合后才能培育成为一个好品种。

邓光联进一步解释称,一个优良的自交系的意义还在于抗病、适应性和产量方面的表现,即抗病性越强、适应性广、有高产潜力。“所以,我们要获得好的杂交品种,首先就要选育好自交系。目前的‘卡脖子’说的就是品种资源卡脖子,自交系就是特殊的品种资源。通过创制资源,培育、选育自交系来进行杂交组合,有好的父母本,自然也就拥有好的后代了。”

北京先行:12项重大工程均已启动

虽有短板,但近些年,我国的玉米产业却有奋起直追的架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提到,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我国也有领跑的优势。

“例如我们构建了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在糯玉米方面,我们也是领跑的。20年前我国鲜食糯玉米种植还不到100万亩,现在已经2000多万亩了,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所有品种都是我国自己选育的,并且有些品种也已经‘走出去’了。”赵久然解释称。

据了解,这一玉米标准DNA指纹库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与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协作建立。相当于玉米品种的身份证,为克服一品多品和一名多品提供了解决方案。对规范种业市场以及对玉米新品种权保护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指纹库”的背后,也是整个北京种业创新的缩影。去年4月,北京市5部门联合发布《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围绕四大种业、12个优势物种,组织开展四大行动,实施12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2年实现北京现代种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协同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现代种业建设成效突出。

目前进展如何?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级干部、第二十九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执委会副主任郑渝透露,12个重大工程基本都已于去年启动,而今年又启动了两个大的项目。例如去年实行了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使五六万户农民受益,种子增产方面效果也比较明显,种子新品种一般都有10%的增产效果。

聚焦“卡脖子”难题:品种资源、市场管理都不能少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数据显示,北京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国家级种业科研力量,汇聚种业领域过半数的两院院士;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体系完整,每年育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400余个,“京科968”玉米品种累计推广超1亿亩,是当前全国春播玉米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全国十强种业企业有3家在北京,世界前十强企业均在北京设立分支机构……

据悉,立足发展新阶段,北京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科技部的要求,全力打造种业之都,建设种业创新中心,编制并组织实施《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为国家种业创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透过北京,全国种子事业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求打好种业翻身仗。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了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央对种业的重视,可见一斑。

邓光联表示,“目前我们提种业‘卡脖子’,说的是大种业范畴,除了农作物种业外,还包括畜牧种业和水产种业。仅就农作物种业来说,我们是人口大国,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是头等大事。不仅如此,肉、奶、水产品需求量也很大,这些其实都要农作物粮食进行转化。水稻、小麦是我国的强项。卡脖子的点就表现在玉米,‘卡’点主要在种源上,因为玉米原产于南美,品种资源不在我国,目前我国玉米产量只有发达国家的60%,问题主要出现在品种资源缺乏,要获取优良的自交系就成为大难题,就很难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大豆方面的差距,国外有转基因,我们只有非转基因。此外很多特有的蔬菜我们也需要进口,一旦出现问题,就相当于‘断链’了”。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品种资源方面,要创新,要突破。还需要加大投入,市场管理、基地建设、市场监管等跟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支持,种业振兴指日可待。”邓光联总结道。

(记者 杨月涵)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