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10-19 08:49:48
时隔两年,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即将再次举办。回顾首届大会,彼时盛况仍历历在目。两年来,这场科技开放合作的盛会究竟给河南带来了哪些成果?10月1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
“揭榜攻关”显成效
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获破解
“第一届大会闭幕后,我们积极做好大会签约项目后续跟踪服务工作,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线上常态化运营,打造‘不落幕’的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曹贵金处长告诉记者,首届大会不仅签约了一批合作项目,还搭建了开放创新合作平台、拓展了开放创新合作渠道,两年来大会的效果持续显现,有力提升了我省科技开放创新整体水平。
作为首届大会的重头戏,我省第一次面向全球发布技术难题清单,以“揭榜攻关”的形式解决制约全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共向国内外发布的50项重大技术需求,经对接洽谈共有23个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合同总额约5.25亿元。
“目前,这些项目总体实施顺利、成效良好,已有4家企业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申请省级经费1176万元。”曹贵金介绍,其中,郑州轻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挪威科纳斯技术公司合作的“铝电解槽蓄能调峰及输出端节能关键技术的研发”项目,解决了电解铝工业“双端节能”目标,每生产1吨电解铝可减少近1吨碳排放量,对电解铝产业破解“卡脖子”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今年的大会对“揭榜挂帅”政策进行了全面“升级”,在企业技术攻关类需求的基础上,新增了面向国内外科研主体征集的成果转化类需求,对中榜项目的支持经费由原来按照合同金额的20%提高到30%,上不封顶。
创新平台频落地
一批重大技术成果项目获转化
“利用首届大会的契机,促进了科技部、省政府联合发文正式批准建设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杨梦琳处长介绍,其中,依托郑州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提高我国肿瘤防控水平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依托河南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效提升了我省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
此外,首届大会聚焦我省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共有293个项目签约。这些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实施战略合作,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我省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和洛阳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共建大连理工大学(洛阳)先进材料与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项目,郑州市政府、郑州高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别签约,在郑共建3个高端新型研发机构。
另一类是与国内外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引进一批前沿技术,落地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支撑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郑州光力瑞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并购以色列先进切割技术有限公司,并将该公司的半导体芯片切割技术在郑州进行转移生产,该项目填补了国内芯片划片机空白,将打破半导体封测装备国外技术垄断,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强化了对大会已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对293个签约项目逐一建立工作台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更多科技成果项目落地见效。”曹贵金介绍,大会上签约的境外科技合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共计投资约10.9亿元。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推动了先进技术、产业在我省的转移转化。
线上大会“不落幕”
1千多项供需信息成功对接
“通过首届大会我们还开发建设了大会云服务平台,不断充实国内外高水平技术成果库、高层次专家库和重大技术需求库三个核心数据库,打造‘不落幕’的线上大会。”省科技厅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常林朝主任介绍。
云服务平台采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跟踪监测国内外最新发布的技术成果,还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智能匹配比较吻合的技术成果,从而实现技术与需求线上线下充分交流对接,有效建立起科技开放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长效机制。
“两年来,平台注册用户从第一届大会举办时的30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6190家,有效访问量从20多万次增长到现在的40万多次。”常林朝说,省科技厅依托大会平台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布推介与匹配对接服务,累计发布国内外技术成果2万多项、发布我省技术需求5千多项,截至目前已促成供需信息对接1千多项。
此外,平台还与20多家国际研发机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累计收录并发布国际优秀技术项目1千多项,为我省对接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记者 尹江勇)
上一篇:仰韶文化不仅点亮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而且迎来了太阳的升起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