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少一些网络暴力,多一些换位思考

评论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2-08-01 11:16:13

7月28日,柳北高速广西贵港段,一辆雷克萨斯商务车发生事故后车门锁死,3人被困车内,过路司机救出2人,1人不幸遇难。现场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拍摄视频并喊人救援的司机,包括现场其他参与救援的司机都不同程度遭到网暴。

一出被全网围观的事故,似乎又延伸出了网暴的剧情。不少网友责问救人者,“你有指挥的时间完全可以动手,不需要拍视频”“早一点砸窗户就不会这么浪费时间了”,言辞之间的苛责甚至愤怒,将救人者的善意化于无形,以至于他不得不出面发视频“自证清白”。遇难者的姐姐表示,“他们已经尽力了,真的很感谢救援人员”,舆论却生出一些不解,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当然,那些质问的网友,未必是抱着一种网络暴力的攻击心态来批评冒险的救人者,他们可能是从一种预设的理想化、专业化的救援操作,来审视现场救援的失误。本质上,他们也是希望挽回一条生命,减少悲剧的色彩。

只是这种绝对理想化、专业化的场景,真的存在吗?它依赖于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然而事件中的这些义务救援者,他们并不是;分秒必争的事故现场,更不是演练了千百遍的演习场面。

那位拍摄视频并喊人救援的司机说,拍摄视频是为了记录现场,没有第一时间砸玻璃是怕造成误伤,放弃救援是因为车辆随时可能爆炸。其实如果看过现场视频,这些回应质疑的解释是有些“多余”的,一群路过的热心司机,能不顾安危救出2人,已经相当值得肯定了。

说得直白一点,救人的几位司机,在法律上没有绝对的责任,在道德上没有绝对的义务。就像不少网友所言,他们本来可以一脚油门,基于自保而逃离现场,最后却选择刹车施救。

面对网络暴力,拍视频的司机表示“问心无愧就好”。他可以做到豁达应对,但让行善之人必须对一种苛刻的舆论负责,或者说,只有完美无瑕的义举才能免于批评,这绝不是什么好现象。如果略显慌乱的操作,反而成为舆论指责的靶子,被批评甚至攻击,需要承受某种代价,那么下次谁还敢冒险充当好人呢?

那些措辞激烈的质问者,有的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实施言语上的暴力。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其实还是源于对网络发言分量的轻视,源于对网络集体力量的轻视。你一言我一语汇集成潮水,它也会是一头凶猛的猛兽,足以吞噬善意、热心和挺身而出的勇气。

就在前不久,一位95后女生因染粉红色头发被网暴。社交媒体流行后,网络暴力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疏平常。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不合主流的异质人群,事故现场的施救者……当网络暴力就像开盲盒一样,可能随机落到某个人头上时,何尝不是一种值得恐惧的场景?

所有的网络暴力,本质上均是源于恶意、刻薄、戾气的过剩和溢出。但那些在键盘庇护下的施暴者,同样也可能成为网络暴力无差别打击的对象。如果明白了网络暴力的指向是“互相伤害”,那么就应该意识到,以善意待人,少一些恶意,多一些换位思考,而不是动辄苛刻审判,通过言语拉踩来泄愤,这是在保护他人,也是在保护自己。

(光明网评论员)

标签: 网络暴力 认知错位 义务救援者 网络集体力量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