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人生难道只有考名校这一个成功模式吗?接受平凡或许没有那么难

教育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时间:2021-06-30 09:30:47

热搜榜上总少不了教育话题,就说近段时间吧,前有“北京中考实行五五分流”的谣言纷飞,后有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的视频热传。高考前夕,一考生“乡下土猪也要拱大城市白菜”的豪言,更是掀起舆论风波。

盼望儿女青出于蓝,或者自己立志出人头地,是人之常情。不过此类新闻轮番上场,混杂着当下名目繁多的教育“军备竞赛”,总让人嗅到那么一股焦虑的味道——人人都要当“学霸”,“平凡”沦为“失败”的同义词。“补习班”“超前班”你拼我赶,“早教班”“胎教班”争先恐后……到头来,家长疲于奔命,孩子苦不堪言,彼此之间往往还搞得“剑拔弩张”。

“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热播剧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而剧中妈妈一句“都是为了你好”,又描摹了多少家长的心理。过去讲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奉其为圭臬,有的还直接将读书等同于分数,进而被另一套鄙视链绑架。小学要牛小,中学要牛中,大学要985,专业要热门,就业要高薪……真可谓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考名校、拿高薪可以是一种追求,但人生难道只有这一个成功模式吗?记得曾有报道讲述一位“数学天才”的人生:少年时期夺得国际奥数金牌,青年时期因挂科大学都毕不了业,中年时期成为普通数学老师。全文弥漫着“伤仲永”的基调,当事人却表示,“并未觉得自己在堕落,正稳稳当当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

同样的人生,不同的结论。我们的世界,从来都是由平凡而勤奋的大多数构成的,生物界也早有“均值回归”的理论。学习要紧,但并不代表必须门门“高分”,更不能否认其他选择的意义。非黑即白地把平凡当成包袱、当成失败,与其说是对读书的推崇,毋宁说是陷入了一种畸形的价值观。看似是想助力孩子飞得更高,殊不知却让他们的未来愈发逼仄与狭隘。

有人说,人生三道坎——接受父母平凡,接受自己平凡,接受孩子平凡。所谓“通透”,不过是一种常识罢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把竞争心稍微放下点,放到关注孩子的健全心智、独立人格、自强精神上来,他们的人生可能更加舒展、更加精彩。

(作者:闫维民)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