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1-11-03 14:19:07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围绕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手艺,也培养了各种各样的工匠。手艺,顾名思义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容的器物。传统社会里,一个人若有一门过硬的手艺,全家吃喝不愁,而在机器化、信息化生产的当今社会里,很多手艺受到冲击,到底是让手艺自动消失,还是要加以保护?答案不仅是保护,还要传承,并且进行创新。《手艺》对于我们全方位认识传统手艺,思考手艺的未来,提供了思想启迪。
《手艺》石彬、任琼瑨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份关于湖南传统手艺人的田野调查,2016年-2018年,两位作者用三年时间先后寻访了长沙、浏阳、湘潭、娄底、岳阳、常德、益阳、邵阳、凤凰、永州等地,采访了50余位匠人,记录了众多传统手艺的传承现状。传统手艺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简单的重复劳动背后,深藏的是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手艺》的受访者大体为两类,一类是有着家族传承史,长的传承到第9代;另一类是拜师学艺后终身执业者。受访者中,有20位已经进入国家、省、市、区级“非遗”名录,如湘西银饰制作者龙吉堂、长沙铜官陶瓷炼制作者刘志广,他们用匠心和双手造出世间至美之物;其余均为民间的传统手艺人、手艺谋生者,如遵循传统制造法的制香者、捞刀河的打刀人,他们的手艺留存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书中,用文字与图片记录下工业时代里手工艺者的生存状态与手艺传承现状,这对于如何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手艺,提出了时代之问。
传统手艺的背后,是智慧和审美的双重体现。比如书中讲到,苗族人以银饰为美,但凡在重要节日或活动中,男男女女“穿金戴银”,以呈现尊重、热烈的仪式感。由此,银器的锻造也成为苗族人的“独门绝技”。以前银匠不算少,而且手艺也精。可是这些年,有绝活的银匠越来越少,即便有,多数都是老年人。乡土社会里,类似这样的手艺人,完全靠勤劳的双手吃饭,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再如书中讲到的木匠,他们依靠纯手工,不仅造出各种家具,还在家具上刻画活灵活现的装饰图案。如今,木匠越来越少,木匠的很多绝活面临失传的尴尬。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乡土社会中,手艺是一种生存下去的本领。操持各种手艺的匠人们,在默默的劳作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或者可以换个角度说,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手艺,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在当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技艺精湛的匠人群体在急剧萎缩。若手艺和匠人都消失,我们的乡愁无处安放,我们的文化会萎靡不振。保护并传承好民间的手艺,重拾工匠精神,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极为深远的精神意义。
如何传承手艺?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在传承手艺的同时,也不能一味排斥现代科技释放的红利。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现代创意和设计,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传统工艺,并推动其持续发展。其实,手工艺品中所表达的审美观念与思想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设计和制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将传统手艺与现代技艺、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与实际生活和时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新的生命力。
传承手艺,人是核心因素,培养新时代的能工巧匠迫在眉睫。能工巧匠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使得传统手艺在传承中有创新,也只有不断创新,手艺才会熠熠生辉,工匠精神才会彰显魅力。
留住手艺,不单单是留住了记忆和乡愁,更是厚植民族文化的根脉。越是朝前走,我们就越会发现手艺本身就是一部厚重之书,如何把手艺之书读出彩,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价值选择。
(记者:陈华文 李冰)
上一篇:北京古观象台上八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中有六件都是这位外国人制造的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