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09-03 09:19:57
“一走到环岛就头疼!”说起大大小小的环岛,行人司机都皱眉,环岛周边道路很多斑马线都是无红绿灯管控的,行人眼里有太多的车辆不礼让,司机眼里也有不少行人硬闯路口。从今年8月开始,北京市交管部门加强了对司机不礼让斑马线行为的治理,但记者梳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相关问题投诉发现,市民对环岛路段的投诉居高不下。近日记者选择问题反映较多的环岛,从行人与司机的两种视角展开调查:环岛路段礼让难的根源究竟在哪儿?
现场
两万次“人墙”保护礼让仍未成习惯
矗立于北二环路边的德胜门箭楼是老北京城内城九大城门之一,不仅自身是一个热门景点,其北广场还有一个公交场站。绕着德胜门箭楼的环岛,每日车流如织,游客摩肩接踵。环岛周边大多数斑马线都没有红绿灯管控,车不让人的问题尤其凸显。
8月30日上午9时,德胜门箭楼环岛周边客流量较大,游客急着过马路去坐公交车,司机盼着赶紧躲过拥堵路段上二环路,车辆鸣笛声此起彼伏。环岛东西两侧都有斑马线,没有红绿灯的管控,车越多,司机对斑马线越熟视无睹。一名游客站在斑马线一侧点起一支烟,直到只剩下烟头,仍没找到过斑马线的“突破口”。
仅仅半个小时以前,这里的交通状况还不是这样。早7时30分到8时30分,记者随绿色啄木鸟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在环岛周边开展交通引导服务。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友华手举一面小旗,当行人要过马路的时候,便以旗为号,志愿者们从斑马线两端向中间移动,在斑马线一侧站成一排,如同筑起了一面人墙。行人看到这样的场景,过马路的时候才底气十足。
李友华今年70岁,她不仅是志愿者,更是德胜地区的居民,德胜门箭楼环岛周边交通之乱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除了因疫情防控要求不得不暂停志愿服务外,她可谓风雨无阻。因为志愿服务时间比较长了,她凭经验都能看出哪些司机有不服从引导坚持抢行的态势,她不得不用旗子直指这些车辆,用气势让司机停下来。
“这里的斑马线没有红绿灯,车流、人流量又都很大,只能采取‘人墙’方式。”李友华和志愿者们在德胜门箭楼环岛周边路段坚持引导6年,据估算,用“人墙”保护行人通行已经超过2万次。
然而,坚持不懈的引导似乎未能让过往司机牢养成礼让习惯,往往志愿者前脚刚离开,后脚司机就轰着油门闯过斑马线。
视角一
司机,您就不能踩脚刹车?
为进一步调查环岛路段司机礼让意识为何难树立,8月30日下午及9月1日下午,记者分别从行人、司机两种视角,在同一时段对德胜门箭楼环岛周边交通状况进行观察采访,发现行人和司机眼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相互之间缺乏尊重和理解是问题的关键。
8月30日下午3时许,记者步行来到德胜门箭楼环岛西侧,此时北向南车流量较大,行人过斑马线基本靠运气。赶上公交车、出租车做“头车”,行人过马路就能顺顺当当,但大多数时候只能耐心等待。
下午3时20分,一位女士一手拉着行李箱另一手牵着孩子,从德胜门箭楼北广场出来,眼前便是没有红绿灯管控的斑马线。记者站在她们的“对岸”,隔着时而挡住她们身影的车辆,看到母女二人显得孤立无援。一分钟后,她们身边同行的人越来越多,这才有了集体过马路的机会,一个腿脚挺快的小伙子大胆走上斑马线,即使面对仍往跟前蹭的车辆也寸步不让,其他行人见状才紧随其后走上斑马线。
10分钟后,一位过马路的老人一边走一边向司机摆手,可接下来的一幕让人看了心酸,老人站在斑马线中间进退两难,前后满是穿梭的车辆。在大约半小时的观察中,记者粗略计数,不礼让行人的车辆达到70多辆,行人过马路最长等待时间为4分17秒。
视角二
行人,您就不能守点交规?
行人眼中满是不礼让的司机,但换到司机视角来看便又发现,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不守交规的行人。
9月1日下午3时许,记者驾车再次来到德胜门箭楼环岛,由北向南,交通略有些拥堵,车里的空调难抵太阳的炙烤,等把车开到箭楼下面,已经数不清踩了多少脚刹车,心里逐渐急躁起来。车还没到斑马线,便开始看到有行人横穿机动车道,横穿也就罢了,不紧不慢的姿态让人不禁有些恼火。
终于开到第一道斑马线前,路边有行人下了便道,记者赶紧刹住车。然而这几名行人并未过马路,又转身回到便道上。记者透过车窗向他们打手势,意思是询问他们过不过马路,他们却低头看着手机没有察觉。
看他们没有要过马路的意思,记者启动车,前行不过50米,很快又一道斑马线横在眼前。看到几名行人正在过马路,记者再次停下车,然而一名行人走到车前突然停下不走了,开始翻找手机,对着箭楼拍照,正面拍一张,反过身又拍一张,貌似是在和箭楼合影。试想作为普通司机,一路走来如果频频遇到包括行人闯红灯、欲过又不过马路等现象,若再见到有人在斑马线上“得理不让人”,怒火难免就到了临界点,更别谈尊重和理解了。
开车围着德胜门箭楼环岛转了几圈,除了以上情况,更普遍的问题是,如果车走在中间车道,发现路旁有行人要过马路于是停车礼让,但遇外侧车道的车辆不礼让,行人还是过不了马路,后车也不理解前车为何停车而鸣笛催促。
走在环岛路段,遇到没有红绿灯管控的斑马线,没有绝对的“头车”礼让,任何一辆车只要礼让便是“头车”。不礼让时行人不干,礼让了后车不干,行人也不一定领情,在其他路段行车,礼让后作为司机有一种本能的荣誉感,可在环岛,“头车”司机着实为难。
建议
设计手语强化沟通
离开德胜门箭楼环岛,沿二环路继续探访环岛交通,多数环岛路段礼让情况不尽如人意,记者仍以换视角的方法探寻原因,除了行人与车辆相互不尊重、不理解的问题外,缺乏有效沟通办法也是一大问题。
以东四十条桥环岛为例,环岛西侧南北向人行横道两端是没有红绿灯的,行人过马路险象环生,一些车辆不仅不礼让,甚至鸣笛加速,这样的情况让很多行人心惊胆战。但换一个视角,如果开车至环岛便会发现,这个环岛周边路段有红绿灯,红绿灯设置位置均贴着环岛,且都是用来管控机动车的,行人难以察觉。于是在车辆放行时,行人认为车辆不礼让,而不知道人行横道两端没有红绿灯的司机则会认为行人在闯红灯。
安定门桥环岛南侧道路上有一个两耳三足鼎雕塑,有行人走出斑马线区域跟雕塑合影,在行人眼中,自己没站在斑马线上,就没碍着机动车。而司机眼担心拍照的行人下一秒会到主路上来“取景”,还担心被雕塑遮挡的视野里是否还有其他行人会蹿出来。
记者探访的这些环岛路段上,人与车在斑马线上的交会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双方的心理活动或许已是思绪万千,缺乏有效的沟通办法,各方的思考和预判都“对不上茬儿”,不礼让的背后往往是偏见和误解。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自行车在北京的交通环境里是绝对的主角,那时自行车转弯时,骑车人会抬起胳膊打手势,示意后车自己转弯的方向,这一办法如今只是渐渐被淡忘了。可见通过手语强化沟通,在这座城的交通史上并不陌生,这既是在短时间明确双方意图的好办法,更是文明的体现。建议相关部门能尽快设计一套便于行人与司机快速沟通的手语,并在环岛等重点路段加强宣传推广。比如,在环岛路段无红绿灯管控斑马线前设置宣传板,提示行人可以使用明确规范的手语代替红绿灯;在该路段的路牌上设置提示标语或相关图标,提醒司机遵从行人的手语提示,当行人使用手语表达过马路的明确意向时,车辆必须礼让;同时可在运营车辆平台的语音提示中增加相关内容,强化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的礼让意识。
(原标题:调查 | 环岛斑马线为啥秩序乱,换位看看礼让难在哪儿)
(记者 景一鸣)
上一篇: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启用仪式举行 《日出》为这座新剧场拉开大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