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2-07-18 14:55:01
正阳门箭楼不仅是一座宏伟建筑,其周边不乏独特的石刻文物,除了饱经沧桑的石狮,还隐匿着一通鲜为人知的“水平石标”,这块碑碣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标示出当地的海拔高度,2023年有望随着箭楼开放与公众见面。
天安门广场南侧的正阳门,地处北京内城南垣正中,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命名为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并于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更名为正阳门。由于历史原因,瓮城和闸楼现已无存。南侧箭楼与北侧城楼受火灾、战乱、地震等影响,历史上曾多次维修,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5日,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介绍,正阳门箭楼修缮保护工程于2020年10月启动,2021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有望在2023年面向公众开放。在修缮过程中,施工方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彻底解决了城台渗水、地面塌陷、浮雕脱落等险情隐患,同时加固栏板、挑台,提升整体结构的安全强度,更换了破损瓦面、重铺一层地面、重做室内油饰。
“在古建修缮中有个词叫‘磨洋工’,抢工期容易影响质量,所以我们宁可慢一点。”关战修强调,文物修缮本着最小干预原则,能保留的历史信息要尽量保存下来,比如箭楼有些城砖是600年前的老砖,只要没有安全问题就将其沿用。修缮箭楼时成立了课题组,对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研究整理,为文化遗产保留更多历史档案,他们希望把修缮过程中形成的学术成果,整理成一个个小故事,下一步开放时向公众讲述。
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箭楼周边不乏精美的石刻文物,东、西、南三面的石狮,是明清时期工匠的杰作。在箭楼的南墙下,还隐匿着一桶鲜为人知的“水平石标”。这块方柱体碑碣色泽偏白,露出地面约20厘米,多半埋藏于地下。向南一面镌刻阿拉伯数字“43.219”,小数点上有英文字母M,数字下方的“合营造尺”四字仅露出上半部;向西一面是繁体字“實”;向东一面能看到“京”字。碑碣风化痕迹明显,但刻字清晰锐利,遗憾的是埋藏部分的文字无法获知。
关战修告诉北青报记者,这块碑碣系中华民国时期的“水平石标”,标定了当地的海拔高度,碑碣通高50-60厘米,由于地势不断增高,导致其大部分被埋藏。在箭楼的修缮过程中,他们对其进行了原址保护。
这块碑碣拥有怎样的故事?关战修介绍说,此碑碣设置于1917年前后,当时以大沽口的海面水平为基点进行勘测,在京都市政公所印制的一览表中,记载有81处水平石标,分布在京城各处,而历经百余年,还能找到的已经屈指可数。根据记载,正阳门箭楼下的水平石标为1号,是中轴线上独特的遗产元素。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在皇史宬西墙外保存有一通水平石标,与正阳门箭楼这块规制相同,不同的是标刻数字为44.751。在南锣鼓巷,也曾有市民发现水平石标,正面镌刻海拔高度,左、右两侧分别刻“京都市政公所、实测北京水平”字样。
而除了不可移动文物,正阳门还拥有活态文化——北京雨燕。位于箭楼北侧的正阳门城楼,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它们在古建筑物的缝隙中筑巢繁衍,7月份大部分已经离京,飞往16000公里以外的南非,北京雨燕是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候鸟,是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代表之一。关战修透露,今年要启动正阳门城楼的修缮,如何在保护古建的同时保护好雨燕,将是一个“大课题”。
(记者 崔毅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