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时间:2020-10-22 14:26:17
上周五,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再次推高了外界对“第四极”的关注与热情。
对比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一极两中心两地”的总目标没有变,但在具体表述上有一些新变化,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任务也更加明确——
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划重点,都市圈。
尽管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但客观地说,相比东部沿海通过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的“大圈”“小圈”,更多中西部城市尚未强大到可以向外辐射溢出阶段。怎样才能建好都市圈?这是区域中心城市都需要解答的课题。
公开资料显示,四川在前期推进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的基础上,于今年相继出台《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下称《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构想到行动,一步步走向前台的“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展如何?四市同城又能为“第四极”崛起提供多大的推动力?
城叔今天拿到了部分内部资料,供大家参考。
和成都本身的热度相比,“成德眉资”在全国经济版图上还不是一个热词。一个小细节是,城叔上个月在北京参加了一场论坛活动,现场速记几乎没一次打对了这个词组。
但对四川而言,它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表示,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成都都市圈,是辐射带动周边、促进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增强国家战略承载能力。
2019年,成德眉资四市常住人口达到2564万人,城镇化率65.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万亿元。
对比来看,2019年成都的地域面积、经济总量、常住人口相当于重庆的17.4%、72.1%、53.1%;四市联合则相当于重庆的40.2%、91.1%、82.1%。
“我们要共同做强成都都市圈极核,与重庆形成双核带动区域共兴的发展格局。”四川省同城化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韩丽丽说。
事实上,今年以来,城叔在多个场合听到四川和成都坦承两个极核城市之间的“不平衡”,推动形成一个实力相当的“极核”,现实又迫切。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早前表示,成德眉资的同城化,在编制成都平原城市群“十三五”规划前就有研究。四川实施“一干多支”战略以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突破,将“主干”从“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成为战略的核心任务……
终于,成都都市圈要“出圈”了
成德眉资区域属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曾提到“成都都市圈”
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2016年4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也提到,要充分发挥成都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尽管这些年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在共建产业园区、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实际效果却并不及预期。如今,在双城经济圈“加持”之下,提了多年的同城化,又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今年1月14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后不久,四川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其中提到:
设立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为组长,副省长尧斯丹(注:现已调整为曹立军)、成都市市长、德眉资三市市委书记为副组长的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常态化运作、实体化运营”的同城化办公室,履行办事机构职责。
两天后( 1月16日),四川省成德眉资同城化推进会议召开,明确把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
根据官方表述,成德眉资是西部地区“最有条件、最有基础”实现同城化发展的区域。
该区域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东西最宽约280公里,南北最长约250公里,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属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四市中心城区均位于轨道交通半小时经济圈和高速公路一小时经济圈。
除成都外,德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眉山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初具规模;资阳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口腔装备材料等产业也具有较好基础。
有基础、有定位,关键是行动。
根据3月公布的《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除了“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这一量化指标外,还需要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等目标。
为此,同城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打通“断头路”,推进基础实施联通。如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周南所言,都市圈建设的第一个任务,仍然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因为“只有交通打通了,一体化才有前提”。
今年5月8日,成德眉资打通同城化城际“断头路”行动计划发布,确定首批15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72亿元;7月27日,成都外环铁路、成德S11线、成眉S5线、成资S3线共建共管等8个合作协议签署,次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轨道交通资阳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市域铁路成资S3线正式获批。
“轨道上的同城化”是趋势。按照尹宏的说法,成德眉资同城化未来将有三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一是德眉资三市的中心到成都的四个枢纽站,半小时可达;第二,从这四个枢纽站再到区域内的其他地方,只需要1个小时;第三,商务谈判一天可达。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一些地区需要“跨省”共建都市圈不同,“成都都市圈”从一开始,在顶层设计、组织构架上就更具有“一体化”优势。
公开报道显示,7月27日,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审议了《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等6个规划和《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同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方案》等6个实施方案。
同一天,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正式揭牌。
而拿到“准生证”的同城化办公室,最近2个月来,主动走出去“推介”,并紧锣密鼓地组织了三场面向企业、学者、媒体的“恳谈会”,增进“互通互信”,推进“共建共享”,为成德眉资同城化“猛刷”了一波存在感。
9月2日~4日,京沪百强民企11名负责人实地调研;
9月27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继讲座培训;
10月21日,对话中央、四川省、成都市的21家媒体,交流如何提升同城化的知晓度、影响力。
尹宏总结,第一次会议主要是想解决资金问题;第二次是希望提高认识,“同城化不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关键要以行政区的淡化、经济区的强化来推进同城化。
对于第三次,四川明确喊话,希望共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
城叔以为,这是都市圈时代的顺势而为。就像黄奇帆在《分析与思考》中所言,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建设的重点会聚集在三个热点地区,一是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二是大都市圈,其三是城市群。
“大都市圈不是一个行政范围,而是它的经济辐射范围,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一般会有1.5万~2万平方千米。大体上50~70千米的半径绕一个圈就构成大都市圈,这个大都市圈里会有一些中小城市,这些中小城市单独发展一般不构成热点,但是,一旦进入大都市圈,这些中小城市就会加快发展。”
上一篇:几十名外籍人员被放在高速路上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