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法律

全球信息:来自两院院士、中国石化、亿华通等7位专家为氢能产业发展支招!

教育 来源:国际能源网/氢能汇      时间:2023-05-10 09:56:06

5月5日,由中国石化主办的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开幕,产学研大咖集聚,共话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除了昨天氢能汇报道的欧阳明高院士的演讲(欧阳明高:商业价值的源头是绿氢制取的经济性),还有多位学者和企业高管对氢能产业提供了精到的建议。


【资料图】

邹才能:要像开发气田一样建设绿氢大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邹才能石油集团公司新能源首席专家邹才能对我国的氢能产业进行了全景式扫描。

他说,世界氢能发展已有超过350年的历史,世界能源的发展经历了五大演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到新型能源体系阶段。我国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需要加快建设绿色+智慧新型能源体系。邹才能在报告中提出新型能源体系是以新能源、新电力、新储能、新智能为核心“绿色智慧能源体系”。

邹才能认为,绿氢或许是新能源革命中的一匹黑马。绿电、绿氢、人造太阳是新能源的“三驾马车”,全球已迈入“氢热时代”。我国氢能发展迎来战略“黄金期”,将形成像我国天然气工业一样的中国“绿氢工业”体系。

在加快绿氢基础建设方面,要像开发气田一样建设绿氢大基地。地上绿氢大基地和氢能管网的规划建设,对我国绿氢工业的大发展是至关重要。邹才能认为,我国新能源资源无限,绿电+绿氢是主要利用方向。未来我国绿氢工业的潜力和规模可能远超天燃气工业。氢能兼具“负荷、储能、电源”多种角色,因此氢能对绿电的大规模消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国氢能发展模式,邹才能认为,我国不适合照搬欧洲的“氢电模式”,早期需结合天然气管网及基础设施优势,发展“气氢融合”模式。油气公司发展绿氢有先天独特的优势。

他说,现阶段氢能技术存在“四大矛盾”:技术发展不充分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与产业短期收益之间的矛盾、成果转化不通畅与产业发展规模之间的矛盾、攻关力量碎片化与技术创新体系化之间的矛盾。这四大矛盾将影响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技术的发展,需要系统解决。

邹才能的报告从氢制取技术、氢储运技术以及氢综合技术三方面梳理了我国氢能工业体系建设需要创新的18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地上生产+地下储存+掺输一体+多途利用”的绿氢工业技术链,加快绿氢工业体系建设,支撑“氢能中国”战略目标。

曹湘洪:氢能安全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对于氢能安全问题提出了警示和建议。

据曹湘洪介绍,氢气的燃烧与爆炸浓度范围远大于天然气。天然气的燃烧浓度下限和爆炸浓度下限分别是5.3%和6.3%,氢气则分别是4.0%和18.3%。换言之,与天然气相比,氢气泄漏积聚到爆炸浓度下限需要更大的泄漏量或更长的泄漏时间。

曹湘洪表示,氢气和天然气物理化学性质的对比表明,氢气从产到用全过程做到一不泄漏,二泄漏后及时发现,三泄漏后不积聚,就能实现不发生燃爆事故。概括起来就是“要和管控天然气安全一样管控氢气安全。”

谈及管控氢能安全风险的具体方针,曹湘洪概括为16个字:预防为主、本质安全、系统管控、防患未然。从技术角度讲,一方面要系统开展氢能安全技术研究,并修订和完善氢能安全国家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进行氢能系统各种设备、管道管件、阀门、仪器、仪表等的检测检验机构。

王维民:绿氢长输管道沿线将布置一批加氢站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王维民分享了中国石化氢能交通发展规划与实践。

王维民指出,中国石化在氢能交通领域的发展思路是打通氢能交通氢制备、氢储运、氢应用三个环节,巩固中国石化在车用氢能源供应领域的主要服务商地位。

交通用氢制备方面,中国石化规划推进集中式绿氢供应,研究建设乌兰察布至北京的绿氢长输管道,结合市场需求,沿线考虑布局一批加氢站。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探索在辽宁、广东、四川等地区探索建设开展站内电解水制氢、甲醇制氢、天然气制氢、氨分解制氢等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

交通用氢储运方面,开展微网输氢、高压氢气储运、液氢储运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加氢站网络建设方面,以“3+2”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和氢能产业发展意愿较强的地区(山东、安徽、武汉、重庆、成都等“群外”区域)为重点,建设加氢(油氢合建)站;高速公路氢走廊方面,适度超前落地城市间氢能走廊,构建跨区域连通的氢能高速公路示范线,培育货运重卡等加氢车辆。

中国石化已经在燕山石化、广州石化、高桥石化等建成1.4万吨/年的燃料电池氢供应中心;加氢站建设方面,中国石化已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截至2022年底,累计发展加氢站98座。规划到2025年建成加氢能力约12万吨/年,油氢混合站(加氢站)网络初具规模,基本满足消费终端加氢需求,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发展。

林伟:氢能发展要实现供需平衡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林伟介绍了石科院的科研成果。石科院在氢能产业链方面,聚焦于从工业脱碳、交通减碳、能源绿色和生活清洁四个方面加快升级转化,从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关键组件到工艺和成套技术打通全链条,在绿氢制备、燃料电池、固态储氢和二氧化碳电催化制化学品等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业绩”。

其中电解水制氢技术方面,制约PEM电解水技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贵金属催化剂,特别是阳极催化剂。依托石科院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在降低贵金属含量的同时,提高了电流密度,在大电流的情况下也具有良好的性能。

林伟表示,从产业链的角度,氢能产业要发展,就要基于供氢和用氢平衡。供应端有分布式制氢和集中制氢两种模式,在分布式制氢方面,石科院目前研发了PEM电解水制氢、分布式甲醇制氢和分布式天然气制氢等技术,在集中供氢方面则布局了PEM和碱水耦合集中制氢等技术。用氢端有工业用氢和发电用氢,包括合成氨、合成甲醇等炼化工艺,以及燃料电池发电等。在未来,石科院会聚焦于固态储氢、固定式发电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多种技术模块化组合实现多场景应用。

邹建新:高容量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副主任邹建新对储运前沿技术现状和趋势进行了阐述。

氢储运已成为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邹建新指出,固态储氢通过将氢固化在材料中从而获得较高的储氢密度,同时,在储运过程中罐体内的气氢含量又相对较低,因此具有可逆性和安全性好的优势。

镁基固态储氢具有低成本、高容量、高纯度的优势,也存在表面易被氧化导致吸放氢速率降低,以及长期循环使用过程中易发生衰减等问题。不过据他介绍,已经通过技术手段克服了这一劣势。

据他介绍,基于镁基固态储氢材料水解产氢技术的备用电源已实现量产;第一代吨级镁基固态储运氢车也已于近期发布。邹建新认为,镁基固态储氢以其运输灵活性等优势,未来将应用于氢运输、氢冶金、氢电储能等领域。

李飞强:自主研发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飞强对亿华通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介绍。亿华通作为领军企业,形成从原材料、双极板、MEA、电堆、DC/DC、控制器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热电联供系统、测试设备在内的纵向一体化产品体系,燃料电池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

李飞强表示,2022年亿华通公开专利数量在新能源行业排名第十,燃料电池行业稳居第一。截止2022年12月,亿华通公开专利1030件,发明483件,实用新型527件,外观20件。与国内燃料电池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公开总数稳居第一。同时,公司先后承接了28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进行了高功率、长寿命、面向冬奥环境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研究,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李飞强介绍,2022年,亿华通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最新开发的G20+产品其技术性能不但引领中国,也领先世界。2022年,因G20+产品,亿华通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50家聪明公司。国际上率先实现石墨板燃料电池系统-40°C低温冷启动126s达到额定功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杨葆英:构建储运氢为核心的装备制造重心

中集安瑞科氢能业务中心总裁杨葆英重点介绍了中集安瑞科在储氢领域的研发和制造成果。中集氢能在石家庄、廊坊、南通、张家港、启东和荆门设有七大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了制、储、运、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格局。

中集氢能在南通设有Ⅲ型车载气瓶及供氢系统的生产基地,在石家庄设有Ⅳ型车载气瓶及供氢系统生产基地以及高压氢气储运装备生产基地,在廊坊设有集成氢能事业部,负责撬装加氢站、固定加氢站及整套设备集成与建设,在张家港有液氢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在启东有海上氢能事业部,负责海上氢能产品的研发与电解槽产品的制造,在湖北荆门有国内产能最大的球皮压制和罐车制造基地,负责液氨球罐、氢气球罐及液氨罐车的研发与制造。

杨葆英指出,中集氢能同时布局了中压、高压、液氢和液氨等各式氢能储运加装备,构建起了多元的氢能储运体系,并成功地实现向制氢、氢热电联供等领域的多元化全产业链布局。

来源:中国石化报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