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6-13 08:12:38
(资料图片)
全球主要央行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向或将在本周揭开面纱,除了美联储将在周四公布最新的议息决定外,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将在本周公布最新的利率决议。鉴于并不一致的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和顽固的通胀,本次超级央行周再度引发了全球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而货币政策的分歧,也似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大。
就在市场普遍预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可能会在不断下行的经济压力面前暂缓加息之时,加拿大央行和澳洲联储却一反常态,在上周再度重启了加息进程,并且澳洲联储在上周连续两个月第二次加息。这充分说明,在央行与通胀之间的这场世纪对抗中,“鹿死谁手”似乎还没有尘埃落定。起码史无前例的强势加息,并没有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和2%的最终目标相距甚远,在加息和缩表并行的强有力干预之下,美国通胀的缰绳似乎已经被拉住。CPI数据显示,美国4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为4.9%,和去年10月的7.7%和今年1月的6.4%相比,已经呈现出明显掉头向下的趋势。
形势似乎就在“好转”,但在全球经济深度重构的背景下,围绕美联储货币政策失灵的质疑也随之在市场中酝酿。这一质疑的逻辑在于,加息对经济增长具有毋庸置疑的负面效应。一个佐证就是,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已经开始了边际下修。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4%,这一拖累主要变量在于被下修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
在美国国内,围绕经济景气指数的判断,似乎也很难支撑美国经济走出衰退风险的预期。比如,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制造业PMI数据显示,今年5月的制造业PMI值为46.9,环比下降0.2,甚至低于去年12月的48.4。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显示,今年5月的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仅只有59.2,录下了自今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所有的信号都指向一个判断,那就是加息对经济增长负面效应的滞后性正在逐渐显现。但在核心政策目标的约束面前,接下来维持鹰派大概率仍将是本次超级央行周的主旋律。给出这一预测的依据在于,加息毫无疑问仍然是发达国家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资源禀赋等相对优势约束下当仁不让的占优策略。
首先,发达经济体相对占优策略的基础没有动摇。以美联储为例,虽然加息会对经济增速有所拖累,但作为国际货币,加息会带来海外美元回流本土,不仅能够弥补央行收紧的流动性,而且还能够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债务,诱发这些经济体发生债务危机,从而成功转嫁自身的治理赤字。所以认为经济增速下降就会迫使美联储暂缓加息判断的这一逻辑恐怕在当前尚不能成立。相反,若美国物价指数持续未出现边际改善倾向,那么美联储会毫无疑问拿起加息武器。毕竟,当前通胀数据和美联储确定的核心目标仍相距甚远。
其次,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再度出现死灰复燃的趋势。以澳大利亚消费者价格指数为例,其季度CPI数据显示,去年6月为126.1,到了9月增长至128.4,12月继续增长至130.8,今年3月竟然攀升至132.6。这并非个例,通胀有所抬头的趋势在加拿大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加拿大核心CPI自去年1月以来持续攀升,今年4月,录下了自去年初以来的最高值152.10。需要强调的是,英国央行在控制通胀上的努力似乎也没有见到什么成效。数据显示,自去年1月份开始,英国核心CPI数据也在持续不间断的上行,从2022年1月份的114.35,到12月份的122.05,今年4月份竟然创下了125.07的阶段性峰值。这里面一个例外可能是日本,自去年年末以来,日本的核心CPI环比波动温和,今年4月,仅仅录下了104.8的通胀值。
最后,全球资本的流动规律会形成趋势叠加,这会造成货币政策的同向外溢。对于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的经济体来说,货币政策只有保持一定的同步性,才有可能确保本国汇率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综上三个判断,接下来的超级央行周,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恐怕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