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金融时报 时间:2023-04-13 09:06:47
本报记者杨毅
(资料图片)
提到“保险+期货”,普通大众对于这个金融术语或许知之甚少,但是在祖国边陲的云南省勐腊县,当地胶农却对它颇为熟悉。
“记得从2011年开始,天然橡胶价格开始下跌,甚至一度出现‘一公斤胶水还买不了一瓶矿泉水’的窘境。涨涨跌跌的胶水价,让我们夫妻俩的割胶收入很不稳定,还不如出去打工。”回忆起此前的艰难时光,家住勐腊农场一分场八队的张华向《金融时报》记者感慨道。
不过现如今,张华一家种植的60亩橡胶林参与了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割胶收入有了“托底”保障。“我们生产队的30多户,去年都参加了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去年底,我从保险公司拿到了理赔款。以后不管价格涨跌,我都有了一份保障,这真是个好项目,希望今年的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能继续延续下去。”张华一边向《金融时报》记者展示自己的保险理赔单,一边开心地说道。
作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项目,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自2017年启动以来,截至2022年底,共保障天然橡胶现货产量近68万吨,覆盖云南、海南的30余个市县,近64万户次胶农受益。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奔赴祖国西南边陲,实地走访素有“橡胶第一县”之称的勐腊县,见证“保险+期货”助力胶农增收、促进橡胶产业发展的感人故事。
“一公斤胶水不如一瓶矿泉水”
天然橡胶与石油、钢铁、煤炭并称为世界四大工业原料,是国防和工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资源。
3月,勐腊县橡胶林还处于停割期。当《金融时报》记者一行走进勐腊县农垦集团生态胶园、智慧胶园基地时,目之所及是郁郁葱葱的橡胶林,一眼望不到边。橡胶树树径碗口粗细,树皮带有斑点。只要小心切开树皮,乳白色的胶汁就会缓缓流出。天然橡胶,则是由这些橡胶树的乳汁经凝固、加工而制得。
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勐腊县,是我国少有的热作区。勐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勐腊县橡胶产业专班组组长吴卫华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勐腊县是云南省天然橡胶的主产区,也是我国重要而优质的天然橡胶种植与生产基地。1959年,勐腊县引进橡胶种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全县天然橡胶种植面积230万亩,胶园面积约占全国的13%,干胶年产量18万吨;全县涉橡胶产业人口近2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是名副其实的“橡胶第一县”。
“过不了多久,又要开始割胶。在一年当中的割胶季,我每天凌晨2点多上山割胶,一割就是好几个小时,因为凌晨的气温比较适合,胶水品质好。期间不仅得防蚊虫,还得防野象伤人。等天亮收完胶,再送去收胶站卖掉。”现年39岁的张华十分健谈。在谈及割胶辛苦时,他并没有抱怨什么。而当谈起胶价时,他却是一声长叹:“前些年胶价低迷,辛辛苦苦地割胶,结果一公斤胶水还买不了一瓶矿泉水。有些胶农丢刀弃割,外出打工去了。”
“胶贱伤农”伤了胶农的心。勐腊县是原国家级贫困县,橡胶是县内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橡胶价格走势低迷,当地农户利益受创,造成胶农一度“弃管弃割”,农民收益面临巨大的考验。记者从橡胶从业人员处了解到,橡胶从幼苗到开割需要经历8年的培育,开割年限为20多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价格低迷或者产出不能够满足生产成本,就会出现“弃割”“停割”等情况。
“保险+期货”让胶农不再心慌
为破解“胶贱伤农”,降低市场风险、为胶农提供更好的收入保障很关键,近年来有关各方均在持续努力。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颇受关注。“保险+期货”,是期货市场近年来创新推出的金融帮扶模式,核心是利用期货衍生工具,转移和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通过将价格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当橡胶价格下跌时农户可获得赔付,这让胶农不再心慌。
事实上,农民最为关心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补贴或经营等问题,而是价格能否保障自己利益的问题。而天然橡胶“保险+期货”模式的试点落地,通过价格保险的方式,锁定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风险,有效保障了胶农的收入,让“胶贱”不再“伤农”。
2017年,上期所启动了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金融时报》记者从上期所了解到,2017年至2022年,上期所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5.8亿元,覆盖范围约占全国橡胶种植县市的一半,保障橡胶现货近68万吨,为64万户次胶农赔付4.4亿元。其中,在云南省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保障橡胶现货34.8万吨,实现赔付约2.3亿元。
在6年的实践中,天然橡胶“保险+期货”项目支农规模稳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品模式逐步优化升级。从实践上看,“保险+期货”模式已成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成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与《金融时报》记者一同走访调研的上期所工作人员表示,上期所连续6年在勐腊县境内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不断提高广大基层群众对于“保险+期货”的认知,获得了明显成效。6年来,累计承保橡胶“保险+期货”项目8.6万吨,累计赔付金额4907万元。2022年,上期所在勐腊县开展8个项目,挂钩天然橡胶现货1.65万吨,支持资金约1320万元,产生赔付约1185万元。
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的实施,让勐腊县胶农看到政府扶持橡胶产业、解决“胶贱伤农”问题的态度和决心,认识到“割胶即增收”的现实。吴卫华表示,“保险+期货”项目有效保障胶农收入,提高胶农生产积极性,促进橡胶产业发展,为勐腊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家胶林参与了‘保险+期货’项目,现在只要割胶就有稳定的收入,我们对生活更有信心了。”张华说。他还告诉记者,自从知道“保险+期货”项目后,他便开始关注天然橡胶的期货价格,为的是让自己对当前行情价格更为了解。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自天然橡胶“保险+期货”开展以来,保险公司联合各家期货公司在勐腊县共组织了多次“保险+期货”培训班和理赔兑现会,累计参训人数超200余人次,培训对象涵盖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括农业农村局、财政局、金融办等单位以及橡胶企业、胶农及保险公司相关经办人员。通过培训,参训人员了解了“保险+期货”的基本运作模式和方法。
帮扶模式不断完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保险+期货”,这是自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连续第8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多年实践中,天然橡胶“保险+期货”模式不断完善。
上期所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2022年,上期所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投入资金1.38亿元,开展“保险+期货”项目75个,参与期货公司共50家,共覆盖云南省、海南省21个县市,挂钩天然橡胶现货产量约17.25万吨,总体可受益胶农约17万户次。该项目有三大特点:一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完成重点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的云南澜沧县、金平县和绿春县;二是覆盖区域不断扩大,“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全覆盖支持地区数量达到历年之最,对共计11县(市/州)1村的民营橡胶现货产量实行全覆盖;三是保障效果历年最好,“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平均赔付率达90%,为历年最高,项目效果和影响力不断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保险+期货”的同时,上期所还创新推出了“期权稳产行动”试点项目。2019年,上期所探索天然橡胶价格保险业务创新模式,试点天然橡胶场外期权产业扶贫项目。该模式旨在帮助橡胶企业搭建产业扶持平台,保障天然橡胶原料货源,稳定天然橡胶产业的生产第一线队伍,切实帮助广大贫困胶农稳定收入。2022年,上期所正式确立“期权稳产行动”品牌。在业内人士看来,“期权稳产行动”试点有效保障胶水价格,为胶农增收保驾护航,提高农户割胶积极性,稳定农户生产,进而起到保障胶企原材料价格和供应的作用。
“2022年,云胶集团获上期所出资期权费1100万元,最终收益率96%,总收益1057余万元。项目收益款项全部兑付到参与项目的割胶胶农,通过项目的实施,充分化解了胶农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价格风险,切实提升了地方天然橡胶产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了胶农的增产增收和天然橡胶产业的健康发展。”云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光鑫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期权稳产行动”项目的运行模式中,项目参与主体在节省保险运营费用的同时,通过发挥场外期权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对胶农收入的保障水平。海南橡胶、云胶集团和广垦橡胶将场外期权产生的正收益通过“二次结算”等方式补贴给割胶农户,一方面直接保障了割胶农户的收益,促进其割胶、售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保障了胶企有稳定的橡胶原材料来源,从而发挥龙头企业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当地橡胶产业发展。
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助力勐腊县乡村振兴,扶持当地橡胶产业,上期所下一步将不断优化“保险+期货”项目试点模式,加强双方交流、深化合作,并强化扶持力度,提升橡胶产业发展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今年我还会参与天胶‘保险+期货’项目,希望继续给自家胶林一份保障。”张华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