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兰州日报 时间:2022-06-10 14:43:44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6月8日至6月11日,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甘肃省2022年非遗购物节在张掖举办,500多件甘肃省非遗工坊产品集中亮相。这喜人的繁荣景象真的来之不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年的保护传承之下,开始反哺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销售、线下工坊销售,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实现打工人“家门口”赚钱的好生活。
“非遗”市场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中国已无贫困县;2021年2月25日,源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从扶贫共建到乡村振兴,无缝衔接,顺理成章。
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下,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把“非遗+扶贫”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甘肃省建成2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办共同认定91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市(州)认定13家,近三年里,累计组织培训2088期,培训人数22247人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学员月均收入接近2200元。
这些数字代表了我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成效和作用,极大提振了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为甘肃省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可以说,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甘肃省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化运作是行业繁荣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其他很多相关问题的钥匙。因此引进或组建专业的市场运作团队,将相关各方的利益进行深度绑定,用专业手段解决处理相应问题,是未来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途径。”
岷县“当归哥”变身“电商”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美誉。当归作为岷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被誉为“岷归”。岷县当归加工技艺是药农在对当归加工过程中进行摸索和提炼,从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有效、完备有序的当归传统加工技艺。民间当归的加工技艺历史悠久,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会种当归的所有药农,都掌握这种传统加工技艺。甘肃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在岷县,曾经的“电商小白”、岷县当归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於军强抓住县上发展电子商务的契机改变了人生轨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电商达人”,被众多乡亲们称作“当归哥”。从事电子商务快十年时间的他,现在每天的销售量达到六七百单,这位自称为互联网时代新农人的“当归哥”。不仅自己的电商事业如火如荼,他还带领着父老乡亲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从2021年6月截至目前,带货三十多万单,累计销售达到一千多万元。
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卢广成是网上销售的受益者,近几年来,团队通过抖音、淘宝直播带货,每年线上销售额能达到一百多万元,制作的洮砚销往全国各地。
“玩”转“非遗”破解幸福“密码”
手工艺行业属于人员密集行业,从业门槛不高,因此老早就被各级政府寄予厚望,成为扶贫与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领域。
祁辉是甘肃省陇西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主要从事刺绣、中草药古法染色等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及培训生产,2019年建成了甘肃省首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小农女手作”,先后开展培训20期,培训2000多人(次),订单量1万多件。期间,她带动一百余人次生产自己设计开发的十多个系列上百种刺绣产品,或以订单形式回收巧手的文创产品,或由有销售能力的巧手自销文创产品,为留守妇女就业和增收开拓了渠道,摸索出了“非遗+文创+扶贫+互联网”的新模式,帮助近1000人实现就业增收。
五十多岁的农村妇女颜冬明有刺绣基础,跟着祁辉“深造”后,技艺日益精湛。现在,她不再四处漂泊打工,在工坊里工作,每月有两千多元的固定收入,“有钱赚,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目前,祁辉的工坊有四十多名兼职零工,其中二十多名为贫困妇女。
刘兰芳是庆阳香包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四千多名来自周边贫困地区的绣娘们创新品、开网店。她把传统的香包挂件设计成拖鞋、抱枕、丝巾、包包等日用商品,累计带动了2万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为进一步传承香包技艺和文化,刘兰芳的大女儿张煜瑶多年来专攻绣制,小儿子张煜琛毕业后也回到了老家经营淘宝店。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故乡、回到故乡,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让西部、让乡村更加开放和年轻。带着新思路、新想法的他们正在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