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06-03 08:31:55
6月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收割机驰骋在金黄色的麦田里,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笑脸上。这丰收,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小麦都经受了风雨洗礼,凝结着农民的心血和汗水。这丰收,是河南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结果。全省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感受麦收的喜悦,倾听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故事。
筑粮仓
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风吹麦飘香。再过两三天,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的麦子将开镰收割。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片麦田考察粮食生产情况。
“现在的小麦产量比以前更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更高了。”沈家村村民沈永平说。
不远处,“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大字闪闪发光。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7年来,当地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里的小麦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如今,这里已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高效融合。
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是我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我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第二个阶段,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按照每亩投资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十二五”以来,我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56.23%,走在了全国前列。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1300亿斤,不仅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6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正是高标准农田筑牢了“粮仓”根基。
从2018年到2020年,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推进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到2025年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守红线
保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要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保护好耕地,保证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种粮大户,就要多种粮、种好粮。”项城市红旗合作社负责人栾玉亭从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如今共托管土地十多万亩,一直坚持种小麦和玉米。
在全省,像栾玉亭这样坚守粮食种植的大户数不胜数。
如何护好“命根子”,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罗山县农科所原所长翟顺国的理解是,开源和节流。
何为开源?就是增加耕地,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罗山县龙山社区有一块坡地,过去长的都是杂草,一个种植户流转了这块地,整治出2300亩耕地,今年种的小麦喜获丰收。
何为节流?就是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下文,提出严格耕地用途管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小麦、玉米、稻三大谷类作物的种植面积,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1.6亿亩。
多年来,我省耕地保有量一直稳定在1.2亿亩以上,小麦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耕地保有量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全省粮食产量去年首次跨上1350亿斤新台阶。
提提质
质量量:不断提高耕地生产力
“既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又要为未来留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上做文章。”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表示。
监测数据显示,多年来,我省耕地质量呈稳步提升趋势。2019年,我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41,比2015年提高了0.42等;比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0.35等。
不断减少化肥使用量,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命力的重要一环。
刘国富是遂平县和兴镇的种粮大户,今年种植小麦2000多亩。多年来他一直与省农科院合作减少化肥使用量示范项目。他说,有些农民“选肥随大流,施肥凭感觉”,上的化肥太多,不仅粮食没有增产增效,而且损害了耕地,引起土壤酸化。
在刘国富的麦田里,水肥一体机可以用水溶肥,在浇水的同时施肥,庄稼好吸收,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根据土壤情况、作物需求科学合理使用氮、磷、钾等肥料,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我省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夏秋两季大面积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我省仍有大批中低产田亟待改造,仍要打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组合拳。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李向东说,综合运用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好办法,“通过地力提升,让粮食产量更高、质量更可靠,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放心,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的优质河南粮!”
>>>麦收新闻速览
未来三天适宜小麦收获晾晒需防范强对流天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若凡
6月2日,记者从省气象台获悉,未来三天适宜小麦收获晾晒,但需要防范强对流天气。
6月3日白天,信阳地区和驻马店、周口、商丘三地区东部阵雨、雷阵雨转多云;其他地区多云转晴天。夜里,东部、南部多云;其他地区多云转晴天。全省西北风或偏北风4级到5级,部分地区阵风8级到9级。
麦田“芯”贡献
“矮抗58”后继“有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同增
眼神追逐随风翻滚的麦浪,侧耳聆听收割机划破麦秆的乐章,轻嚼麦粒让丰收的芳香在味蕾绽放……6月2日一大早,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茹振钢教授,就赶到位于新乡县朗公庙镇的千亩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见证小麦新品种“百农4199”的牛年“第一镰”。
“百农4199”是茹振钢团队培育的国内首个高光效小麦品种,由“百农矮抗58”和高光效材料“百农高光3709F2”杂交定向选育而成,2017年通过审定后开始大面积推广。如今,该品种年种植面积达1000多万亩,已成为我省小麦的主导品种之一。
“‘百农4199’完全继承了母本的‘红色基因’,让‘百农矮抗58’后继‘有种’!”茹振钢说,去年,他又把一个新的“抗性配方”植入到“百农4199”体内,使之对赤霉病这一“小麦癌症”具备了抗侵入、抗扩散、抗毒素积累的“超能力”,成为继“百农矮抗58”之后又一个表现抢眼的“明星品种”。
2005年,“百农矮抗58”这一突破性的品种问世,成功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稳定性差、稳产性与广适性难结合等种子培育的四大技术难题。
投入生产应用后,“百农矮抗58”历经零下16摄氏度低温、八级大风、短时暴雨、冬春连旱、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抗寒、抗倒、抗病、高产、稳产”等综合优势明显,灾年不减产,丰年更高产,短短几年便成为黄淮麦区的特大小麦品种。
十多年来,“百农矮抗58”累计推广面积3亿多亩,增产小麦150多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除了“百农矮抗58”“百农4199”,多年来,茹振钢还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418等一大批表现优异的小麦新品种。
“我们在推广一批小麦新品种时,还会做到储备一批、研发一批、设想一批,所以才能推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小麦新品种。”茹振钢说,目前“百农4199”是推广应用的主打品种,他们储备了更高产、综合抗性更好、抗赤霉病的新品种,正研发的是在健壮、高产方面能与玉米媲美的小麦新品种,设想培育出像草一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泼皮小麦”,通过“四个一批”持续推出小麦新品种,不断创造新纪录。(记者 李运海)
上一篇:重视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 将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