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一大批高科技和新技术大显身手 助力农业产业升级

要闻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1-03-24 09:13:47

【编者按】

俗话说:“牛马年,好种田。”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各地追着春光赶农时。防疫不松劲,春耕不误时。无人驾驶农机、植保无人机、卫星遥感信贷技术、云端育苗、智慧机器人……从中原粮仓到江南鱼米之乡,一大批高科技和新技术大显身手,带动新技术落地,助力农业产业升级,一幅幅“科技春耕图”正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安徽:引入卫星遥感信贷技术 “虫脸识别”筑“天网”

今年,安徽春耕迎来了科技助手——卫星遥感信贷技术。这也是该技术首次运用于国内春耕。农户只需要拿着手机在地里走一圈,卫星遥感技术就能准确识别土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测算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供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

安徽省蒙城县的种粮大户郁凯是第九年参与春耕,他没想到,今天自己在手机上圈了自己种的地,天上的卫星就能观测地块状况,几分钟时间,他就获得了29万元春耕贷款,而且免除了2个月利息,可以用于购买化肥和租赁农具了。

据了解,今年春耕,安徽将在全国率先引入网商银行的这项新技术,全省16个产粮大县的农户不仅可以手机申请春耕贷款,通过后,还可获得长达60天的免息贷款,覆盖整个春耕时节。

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科学家们正举着加装了摄像头、温度、湿度传感器、GPS定位和手机的“自拍杆”给地里的害虫们拍“写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杜健铭博士说,“虫脸识别”几乎涵盖了所有农作物中400余种害虫的“相貌”,构筑了一张“天网”。

杜健铭介绍,“虫脸识别”就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自动识别图片中虫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只识别害虫,系统还能识别庄稼的病害,结果也更准确。

江西: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26个人能种1万亩田

3月12日,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的万亩农场展开了一场“智慧春耕”,无人旋耕机、无人植保车等相继登场,展示现代农业的魅力。据了解,蒋巷镇大田农社的万亩农场是江西首个“万亩智慧农场”,也是江西现代农业的重点示范项目,农场采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26个人就可以种1万亩田。

三月中旬正是早稻育秧的时间,在江西宜春市上高县荣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育秧”大棚里,农技人员在电子终端输入指令,设备自动将种子均匀地播撒在育苗床架的育苗盘上,覆盖表土,再将育苗盘依次摆放到专门的位置。随后,工作人员输入好温度、湿度等相关参数,将大棚关闭些时日,种子就会自动发芽。

上高县种粮大户卢勇下单了春耕服务,把自己从田里解放了出来。卢勇说:“我今年承包了300亩水稻,我只要打一个电话,合作社那边就会帮我育好秧苗,到时候直接用机器插秧,我都不用操心。”

山东:“洋打工者”进大棚 植保机器人高效作业

日,经青岛海关所属青岛流亭机场海关现场监管验放,3000只进口熊蜂通关入境,随后将被运至指定地点进行检疫隔离,结束隔离后将投入春季大棚蔬菜授粉。

据了解,熊蜂是许多大棚蔬菜种植者喜爱的“洋打工者”。此次进口的熊蜂授粉效率是普通蜜蜂的80倍,尤其对番茄、草莓等蔬菜水果而言,熊蜂不仅授粉均匀效率高,大大节省时间、人工,还有利于提高蔬菜的品质。据了解,此次进口的3000只熊蜂蜂王停止休眠后,可以发育成3000个蜂群,预计可授粉4500亩大棚蔬菜。

在山东省邹市明集、长山等镇街等地,正积极进行科技春耕,利用大型节水喷灌设备、“智慧娃”植保机器人等现代农机进行高效示范作业,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以实现攻关项目的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

广东:20分钟1亩田!高科技装备齐上阵

日的岭南大地,春耕备耕正有序推进。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马岭村70多亩的农田里,一派热闹的农忙景象,只见一台台农耕机、插秧机来回穿梭作业,一行行两寸来长的秧苗整齐地插播水田中,一亩水田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插秧。铁牛替代水牛耙田,插秧机替代人工插秧,农用无人飞机直播、喷药、除草、施肥,既省时省力又提高质量,农业农机高科技种田让农民朋友赞不绝口。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春耕水稻机耕面积将超1200万亩,各种机械装备45万台(套)投入春耕生产,植保/直播无人机超1500台。

在广东清远的连山县,这里的种植户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手段助力春耕生产。

马上进入早稻春播春种,连山县永和镇向阳村的村民唐兴越正忙着给300亩梯田安装智慧气象站,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这两年当地建设的数字服务台可自主采集气象、环境、用药、施肥等生产数据,从大田里返回的数据经大数据中心分析后,可以帮助农户解决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农作物缺什么肥,有哪一类病虫害,什么时候需要灌溉等。

广西:甘蔗春耕的“科技范”越来越足

#FormatImgID_7#

耕种一体拖拉机。(来源:新华社视频截图)

打捆机清收蔗叶,无人机喷洒农药,拖拉机实现耕种一体……在广西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甘蔗春耕的“科技范”越来越足。

在当地的甘蔗地里,耕种一体的拖拉机在北斗导航系统帮助下开出一道道笔直的田垄。“以往人工操作开行弯弯曲曲,不利于机械管护与收割。”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所属的公司流转6000亩土地种植甘蔗,耕、种、管、收各环节已实现全程机械化。

在蔗种车间,工人们分坐在流水线两侧筛选蔗种。负责人介绍,这些经过科学处理的蔗种,出苗率达90%以上,每亩地蔗种用量大大减少。

广西是我国甘蔗主产区之一。长期以来,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当地蔗农与企业深受困扰。“一吨甘蔗价格约500元,一名工人一天能收约一吨甘蔗,人工成本超过150元,加上农药、化肥等开支,所剩利润不多。”来宾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莫廷进说。

“许多蔗农与企业切身体会到机械化生产的优势,种蔗的积极大大提高。”莫廷进说,目前,来宾市甘蔗的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约65%,“双高”(高产高糖)基地耕作和管理基本实现机械化。

陕西:今年春耕少了“人气” 多了机器

走进陕西省太白县绿蕾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可以看到,今年的春耕少了很多“人气”,多了很多机器。

合作社负责人艾科介绍,“制定发展规划,联系种子化肥购买渠道,培训招聘人员,更新机械与设施……这段时间,每一项工作都是重中之重。”

伴随着大型旋耕机的轰鸣声,菜地里的土块破碎了,土壤变得松软。刚结束第一轮的翻土、旋耕,2架植保无人机就立即升空,进行施肥作业。在操作人员的遥控下,植保无人机盘旋到空中一米左右高度,装载在无人机底部的化肥均匀撒在田地里。短短几分钟,一亩多的田地就完成了施肥作业,等待蔬菜苗的移栽。

艾科用蔬菜苗移栽举例子:过去一个人一天能栽一亩地,开支80元。移栽机“上岗”后,一小时就能完成3亩地的蔬菜移栽工作,是人工移栽的10倍以上,而且具有不伤苗、不漏栽等特点,较人工移栽增产5%到10%。

为了提升蔬菜品质,合作社建起集温控、种植、水肥、自动物流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化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通过手机端就能实现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要素数据,控制大棚遮阳板、灌溉系统、施肥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