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20-12-01 09:05:05
在今年十月份,哈啰出行宣布与新疆乌鲁木齐等多地同时达成合作,旗下单车、助力车等业务正式进驻。从2016年9月在浙江宁波投放首批车辆,而后最南至海南三沙,最北至呼伦贝尔,最东至牡丹江、最西至伊宁……再到近期阿克苏、阿勒泰、北屯等城市正式投入运营,哈啰方面宣布,4年时间哈啰单车和助力车均已完成400座城市的规模覆盖。
除了达成全国400城的覆盖规模外,哈啰出行同时宣布旗下共享单车的注册用户已突破4亿。根据交通运输部2019年公布的数据,共享单车注册用户数彼时才超过3亿,哈啰几乎稳坐共享单车行业的头把交椅。曾被诟病错失互联网的上海,本土培育出的哈啰出行已经成为互联网下半场的后浪。
头把交椅意味着领军,不仅是在明面上的规模数量与用户规模,更为重要的支撑在于能够
满足消费者需求,暗地里用户无从看见但却能够感知的技术苦功。哈啰出行副总裁任亮亮透露,目前哈啰的硬件研发投入已经占到营收的20%。
如今,扎根于上海,已拥有120余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的哈啰,正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尖端领域发力,将其与出行场景相结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用户提供绿色便利的出行体验和服务,为智慧城市提供立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共享出行解决方案。
解决锁的问题
2018年4月初,上海街头的出现了一种蓝白色的共享单车。主打“好骑”且此前只在二三线城市运营的哈啰单车开始在上海试运营。彼时,距离哈啰单车项目成立的那一天,已经过去了一年半。
在市场炙热的2018年,初生的哈啰没有选择冒然烧钱拼规模,而是着手在供应链技术研发与应用上下功夫。
哈啰出行负责技术研发的副总裁任亮亮告诉经观新闻,当时是否要研发电子锁在内部进行激烈的讨论,因为电子锁在成本上要比机械锁高出很多。“但公司内部会议基本上还是可以做到民主决策,我们还是看得更长远一些。如果当时选择做机械锁,后续所有关于精细化运营的东西无从谈起。”
“一开始做单车这门生意,每一个公司的认知不一样,我们觉得这个生意长久来看基于精细化运营,你要对这些资产通过技术手段做一些强管理,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觉得锁作为一个物联网的终端设备,以后依托的肯定是通过各种技术有效的管理车辆。其实讲起这个,哈啰还是有这种传统。”任亮亮告诉经观新闻。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在投放初代哈啰单车投放前,联合创始人江伟在车厂整整蹲了两个月,只为研发双向通信智能锁,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他只有两次试错机会。在几个月后,第一批装有双向通信锁的300辆哈罗单车投放市场。
“我们一直到现在对于智能锁方面的坚持,技术路径的坚持没有改变。”任亮亮说,公司对整个智能件定义了三个比较大的核心能力:功耗、链接、定位。
哈啰的智能锁一直采用的方案是长连接,通过这项技术,每辆单车终端会和服务器进行频繁联系,公司后台就可以实时掌握车锁和车辆位置情况等信息。
这项技术至关重要,不谈上述数据带来的商业价值,这更使得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和运营得以实现。“现在有一些同行早期走了很多蓝牙模式,发现这对于锁的管理,车辆的管理比较滞后,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算法实时知道这个车在哪里,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基本可以实时得到。如果你不坚持长连接的技术路径,好多管理上的动作,好多基于算法的分析根本没有办法做。”任亮亮告诉经观新闻。
科技创新 自主研发
目前,哈啰拥有200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据任亮亮透露,硬件研发每年有20%的费用做预研,软件部门也是20%,“一些短期看起来不太能够落地的项目,但是鼓励你先去做研发。还有一些项目看上去不太需要,但是一年两年之后会需要。”
据了解,在哈啰推出第3代单车之前,公司还是采用外部的方案,“因为那个时候研发能力非常弱。我们从一代用的OTA差分升级方案,一开始设计的架构各方面,兼容性都是支持的,当时主要的问题还是基本功不行。”
两年半以前,任亮亮加入哈啰后将外部方案全部推翻,内部开始建设研发队伍,但是自己做硬件方案。
“因为当时外部的OTA有一个大的问题,升级成功率比较低,大概只有60%,这种升级在我看来不太可以接受,包括掉电保护等功能都没有。”硬件团队大概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到目前哈啰推出的最新智能锁将上述功能基本全部实现,包括车服业务的开锁成功率做到99.3%。
“对于规模这么大的业务来说,研发成本很后边,边际成本比较低,主要还是这一家公司信仰的是什么,这一家公司看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如果你纯粹把硬件产品作为业务的闭环,我觉得找外包未尝不可,外包的好处一定是快。”任亮亮表示。
科技属性是哈啰诞生以来就一直贴在身上的标签。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也是哈啰接下来的目标与方向。
“我们目前思考的是,共享单车怎样用技术的手段,帮助城市把单车管理得更有序可控。我们希望通过用技术赋能业务,使之做得更加高效、便捷。”任亮亮说。
例如,共享单车曾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问题,但在控制共享单车总量后,很多人们却开始感到在需要单车的时候找不到,除了单车总量不足,单车效率变低也是重要原因,需要解决位置、时间与需求分配不均的问题。
为此,哈啰自主研发智能调度系统,可以基于某一站点的站点属性、历史骑行数据、天气等因素,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对某一点位的车辆进行供需预测;同时基于调度人员的实时位置、载具运力,生成不同点位的调度任务,并为调度人员规划出相对最优的调度路线。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和硬件设计,让单车每天对每个智能硬件做一个智能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将故障车辆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智能派单到运维人员手上,以便及时修理,极大提高了报障及维修效率,最终的目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用户骑到车,提高整体车效。
哈啰的“新基建”护城河
哈啰正不断增强其科技属性,而4G Cat.1通讯网络以及北斗三号的全面部署完成等重要生态伙伴的利好消息又反过来帮助哈啰满足了其新的需要。
今年8月,哈啰出行公布了三大成果:联合中国联通、紫光展锐、广和通三家企业共同宣布哈啰率先在其共享两轮出行服务中应用4G Cat.1通讯网络;与上海联通物联网研究院共同发布《共享单车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演进及其生态价值》白皮书;首次公开展示与千寻位置共同研发的“车辆高精度定位及电子围栏停车技术”。
在北斗三号全面部署完成后,国内商业航天卫星领域的竞争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今年,我国更是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与千寻位置的合作就是依托千寻位置提供的北斗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让共享单车和共享助力车对空间形成更高分辨率的感知能力达到更高分辨率,定位精度可以达到亚米级。
而基于4亿注册用户的体量以及单车数量规模与市场占有率的支持,一台小小单车成为了拉动的4G芯片以及卫星互联网“新基建”产业链上的重要支持力量。
除了共享单车作为物联网终端设备外,两轮新能源充电桩、换电柜也是哈啰出行落实“新基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于技术的积累与供应链方面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哈啰出行正在将单车业务经验延伸至电动车等业务上。
2019年6月,哈啰出行与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宁德时代,及科技生活服务平台蚂蚁金服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当时三方约定,首期共同出资10亿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福建宁德智享无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定位两轮电动车基础能源网络的“哈啰换电”服务。事实上,“哈啰换电”服务并不只针对哈啰旗下的电单车,而是所有符合新国标,以及电池标准化的两轮电动车都能使用。
“这样一来,这一换电服务就不仅能为自身电单车业务提供的配套服务,而是能够为所有符合标准的两轮电动车提供便利安全的换电服务,也能够有效减少了因用户自行充电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同样标准化尺度的建立也为上下游供应链和整个换电行业提供了电动车准则,此前行业解决了车电柜标准不一的痛点。
对哈啰出行而言,它不仅仅是提供了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产品,而是以硬件为载体,利用应用开发方面积累的各种技术、解决方案营建起智慧城市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从而在实际商业运用上走在了行业前列。
用技术提高运转效率,用技术驱动商业模型运转,这是哈啰出行也是跑赢共享单车下半场的关键。其时哈啰单车的运营策略避免了一线城市的白热化竞争,同时注重减少运营成本。
凭借智能化技术驱动的精细化运营、差异化策略、成本控制能力和用户体验,哈啰出行在共享单车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在线新经济的样本之一。目前,哈啰出行的注册用户已超过 4 亿。哈啰从老三到老大用了3年,这是哈啰出行一以贯之的健康发展的商业模式的成功。无论是共享单车初起的野蛮生长时期,还是精耕细作阶段,技术一直是哈啰出行最底层的驱动力。现在,哈啰出行正进入企业与政府共建共享阶段,即有机融入城市公共交通生态,成为公共交通服务的一部分,助力智能宜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