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20-09-30 08:53:47
一场全国游泳冠军赛,两名创纪录的运动员由于体能成绩不理想无缘决赛,到底是规则不合理还是运动员自己“不争气”,风波还在持续发酵。
9月28日,2020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达标赛才刚过了3个比赛日,各项预赛中就有不下5位“第一名”无缘晋级决赛,其中包括奥运冠军叶诗文、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和刷新全国纪录的余贺新。
洪荒少女傅园慧在微博吐槽,习惯了“水上运动”的自己“陆地运动”确实不在行。傅园慧的吐槽也是争议的集中点,如今体能测试对于每个竞技大类都设置了同一套标准,但这不一定对其中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具有普适性。
网友自动脑补了柯洁等选手跑3000米的画面,将这种不合理性进一步放大。过去半年,从象棋到田径,从团体到个人,从水下到陆地,体能测试的身影无处不在。当体测重回体坛,当运动员为此玩命努力仍于事无补,体能训练也变了味道。
将体能大比武推诸所有项目,到底性价比有多高?在多数人看来,按照预赛成绩、半决赛成绩,从高到低决定下一轮的晋级是理所当然的。而全国比赛中增加基础体能测试的目的,则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便不是主次矛盾,也不应该简单地由后者决定前者。
如今连破亚洲纪录的成绩都得为体能测试让路,体能测试的设计未免本末倒置了。加强体能补短板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运动员在基础身体能力和专业运动表现上都能对标世界顶尖水平,而不是将补短板变成新的拦路虎,让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倒在自己并不擅长的短板上。
体育事业应该讲科学,任何改革都应当有科学严谨的态度。针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采用细分的定制化的指标约束,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能,避免考核指标的单一化,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补短板。
提高体能,从训练方法到运动装备,从营养理疗到后勤管理都要有理有据。但体质本身的差异,同样需要被考虑在内。亚洲人的身体有亚洲人的特点,以此类推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的体质都有各自的差异。有的体质灵敏柔韧有余,但力量、速度、爆发力并不占优。有的则完全相反。
体能成绩确实没有难倒所有人。在这项体能成绩和竞赛资格直接挂钩的新规则下,有很多成绩顶尖的运动员表现出色。但是让所有人都达到这样的标准,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至于体能测试到底有多大用,可能不必等东京见分晓。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