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来源:齐鲁壹点 时间:2023-06-26 15:50:05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让一个不守规矩的少年,就那一跳、一跑、一抱、一笑的瞬间,他与梅西同框了,却让吾热血沸腾,潸然泪下……
(相关资料图)
有人说:“人生之价值,并不在你活多大岁数,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而在于你的人生可曾闪耀过几回光芒,哪怕只闪亮过一次……
人至夕阳的我,终圆了一个少年梦,将数年来的笔耕文稿,终结集付梓了。友聚时,竟让他们刮目相看了——印象里的一介武夫,一转身便成了文化人。
自此后,在若干个场合,在善意的调侃中,我便真成了一个坐在家里,能写文字的作(坐)家了。其实,我清楚地知道,这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呀。那些年写家书、写日记,还有那一摞摞的情书……如不是我已远离职场,如不是我已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了,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供挥霍,焉能焚香读书,更不会写什么秋水文章吧。
其实,我的文学梦,应始于小学吧。那小学堂名曰“芙蓉街小学”,后更名为“大明湖路小学”,现如今已恢复为“学府文庙”了。
那年读四年级,教导主任传我,并郑重告知,我的两篇作文,已入围全国中小学优秀文选。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文革”乍起,那“文选”之说,便也随之不幸夭折了……
这鲜为人知的荣耀往事,经年后,同学聚会时,提及此事,大都是不甚了了。也只有一位女生含糊地说:“好像听我妈说过,也记不太清楚了。”我激动难忍道:“什么记性啊,你妈妈可就是当年的教导主任呀!”
可谓世事沧桑,曾经的母校,如今已复修为府学文庙了。偶尔从它身边走过,总有一缕幻听在耳畔掠过,朗朗的读书声是那么的熟悉……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全民讲究“文凭”的岁月里,我由军旅转业,而立之年,为获文凭,报补习班,又重温师说,概如是缘分吧。故地重来,还是那排红砖红瓦的平房,还是那间三年级曾读书的教室。那座衰老的文庙大殿犹在,那棵棵高高的白杨树,仍挺拔地矗立在道的两旁,禁不住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
我始终认为;侍弄文字,及文学创作,与学历高低没有太多关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再有些许天赋,则乃至关重要的。
那时的少年梦很多彩,常干一些孟浪或自诩为勇敢的糗事,尤其在那个特殊十年的岁月里,人性被压抑着,而荒唐却肆虐横行着……
那时的理想十分高远,然现实却那么令人迷茫,真可谓冰火两重天啊……
那个追梦的少年,怀英雄之情结,为梦的自由,终将梦想成真了。那个如风的少年,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干了一件英雄了得的事。他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殊不知翻新改造世界,使人进步、催人成长的,往往是那些不听话而天性自由的孩子……
人生谁没追过梦呀,都曾为那个自由的梦,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就似那滔滔不绝的江水,一浪推一浪,生生不息,那个追梦少年的风采,被深深地定格在世人的眼里、心间,将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梦少年们……
人生本是一条修行的路,就忘却那些曾经的辉煌和苦难吧,换一颗平常心,正如杨慎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23.6.23于泉城
鲁黔稿
壹点号 鲁黔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