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财经 国内 行业 商业 生活 快讯

村子变成了“打卡地” 盐碱地长出致富花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20-07-17 15:50:42

夏季不是海南三亚的旅游旺季,但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生意依然红火。这里依青山、近碧海,游客慕名而来。优美的环境,别样的体验,让他们流连忘返。游客们不一定知道,博后村的乡亲祖祖辈辈在盐碱地里“讨生活”,“小康”对他们来说曾经只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后村,与企业和农民聊发展、话增收,留下这温暖亿万农民心窝的深情嘱托,也为博后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

“2019年,博后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4520元。”博后村党支部书记苏少洪高兴地告诉记者,“村民们不光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了,村里优势找准了,产业发展找对了。奔小康,我们底气更足了!”

盐碱地长出致富花

三山环抱的博后村,人均耕地少,常年被海水浸渍,土地盐碱化严重。即便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收成也不多。每年3、4月间,要是大风天气过多,地里的庄稼就会遭殃。“稻谷被吹坏了,只有皮,没有肉,只能拿去喂牛。”村民苏越军回忆。

守着这块“种啥啥不灵”的盐碱地,收成还不够填饱肚子,致富更无从谈起。上世纪90年代,博后村的很多村民还住着茅草屋。“进山割点草,晒干后用泥巴一糊,就用来做房顶。”苏越军说。

博后村以东不远,就是亚龙湾。1992年10月,这里被批准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家家酒店随之拔地而起。

去亚龙湾的酒店里打工,成了许多博后村村民的新选择。1998年,村民蒲朝山前往亚龙湾,先在一家酒店小卖部工作,之后几年又干过洗碗工、“摩的”司机等。白天上班,晚上兼职,有时累得站着都能打盹,但收入就是上不去。

留村里,赚不到钱;走出去,也攒不下钱。蒲朝山的经历,是当时许多村民有过的困境。

穷则思变,乡亲们也想转型,但办法一直没有找到。进入21世纪,三亚市大力发展花卉产业,鼓励从事花卉种植的企业来此发展。“政府大力引进企业,扶持产业发展,给博后村的脱贫送来了东风。”苏少洪说。

2009年,一家花卉文化产业公司进入博后村,流转村中1000亩地,种植玫瑰花。企业打造的玫瑰谷,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以前只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玫瑰花,成了博后村村民的致富花。

玫瑰产业的发展,让村民苏国进有了满满的获得感。“现在好了,土地租给公司,一亩租金每年有几千元,加上工资,钱就攒下啦。”和许多村民一样,苏国进已经告别了破旧的老屋,住进了两层小楼。他还开了一家烧烤店,生意红火。

村子变成了“打卡地”

“总书记的嘱托,既是极大的鼓舞,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苏少洪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的理解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村民过得是否幸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绩最重要的标准。”

博后村靠近亚龙湾,发展旅游得天独厚。但在几年前,村里发展旅游的基础薄弱。有村民跟投资者合作办旅馆,一度引来不少客人,但回头客却不多。“人家刚来村里时觉得挺新鲜,但很快就发现了村里的硬伤——环境太差。垃圾多,污水流,游客直呼受不了。”村民符雁说。

除了卫生差,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路通财通”,可博后村当时最宽的道路,也只有两米半,会车都成问题。

“基础设施不通,村容不美,旅游发展就难以长久。”2017年,博后村发展迎来新机遇。三亚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在博后村建设美丽乡村,不光要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还要投资推进光网、电网、路网、气网、水网设施建设。

好政策送上门,让村民们喜出望外。那段日子,博后村一片忙碌景象。村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村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垃圾。

变化随之而来,村容整洁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博后村变了样。如今,狭长的村道变得开阔平整,原来堆积着家禽粪便、气味熏天的哎岬湖也变得澄明如镜。“有时来了客人,跟他们说这儿以前是臭水沟,那儿是烂泥场,他们还以为我在编故事呢!”苏少洪说。

如今的博后村,成了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海南省卫生村。今年5月,博后村又被评为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这是海南省内乡村度假旅游点的最高级别。

村民们也渐渐发现:变了模样的博后村不再是夹在景区中间的一个普通村庄,而是变成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景区,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民宿业成为新亮点

如今,民宿是博后村的一张新名片。但在4年前,民宿对村民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2016年,上过大学、在广州工作了10年的谭中仙,打算用280万元积蓄加20万元贷款在村里开一家民宿,全家人都觉得他是在“犯糊涂”,“钱不是风刮来的,不怕打了水漂?”

一出手就是10年积蓄,咋能不怕?但博后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旅游产业的美好前景,就是谭中仙的定心丸。他曾目睹满载游客的车辆从村头堵到村尾,偏偏无人愿意进村看看,“感到很不是滋味……只要民宿经营得法,一定能够吸引游客进村。旅游收入有望成为乡亲们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谭中仙说。

架不住谭中仙的激情,家人终于妥协了;他又租下二叔、三叔的宅子统一设计,装修成民宿,取名“海纳捷”。

2017年5月开张后,海纳捷民宿生意之红火,出乎谭中仙的预料。“开业第一年,几乎每天都满房,春节时更是一房难求;第二年,本金就赚回来了。”

海纳捷的成功,让老乡们看到了一条致富新门路。

蒲朝山自筹部分资金,又在村委会引导下申请贷款,也盖起了民宿。2018年,蒲朝山的民宿“山林博达”开业时,博后村已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来此观光“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意相当红火。第二年,蒲朝山还清了贷款,如今又开上了自己买的小轿车。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博后村民宿发展的火热劲头,也让外地投资者看到了商机。短短数年,博后村已开业和建设中的民宿有44家,房间总数约1300间。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人达说:“外地投资者创办的民宿,可以称为‘民宿2.0’,从外观到服务理念都更加现代和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博后村的村民也学到了怎样做生意、谋发展。”

落户在博后村的民宿还提供了许多服务类岗位,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有的村民还自主创业,摆起了烧烤摊,卖起了“清补凉”,做起了黎族特色织品;瓜果店、小面馆、烧烤店、海南特色菜馆排成一条街,生意红火。

“有景,有人,有钱赚。”对于未来的发展,瓜果店业主刘洋信心满怀……(记者 廖文根 沈童睿 朱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