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3-08-18 20:25:18
书画现场创作与昆曲念白表演,挥毫奏鸣,春色如许。近日,一场别致的雅集活动亮相上海书展分会场之一新华文创·光的空间的核心区域——心厅,书店与明珠美术馆贯通相连的多功能复合空间,为于此举办的“姹紫嫣红开遍——郑培凯‘书写斯文’系列书法展”揭幕。
展览由上海明珠美术馆、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携手《书城杂志》与新华园,共同策划。作为“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的第九期,此次展览延续文学与图像的跨界交融理念,将书法、诗词、昆曲融汇一体。
郑培凯教授是文化史家、书法家、诗人、教育家,著作及编著百余种,所涉学术范围甚广,以文化意识史、文化审美、经典翻译及文化变迁与交流为主,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作为“喜欢写字的读书人”,郑培凯幼习书法,喜爱研究戏曲文学,尤其是汤显祖与昆曲。本次展览以其新作《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文汇出版社)的出版为契机,甄选展出近50幅书法作品,包含《牡丹亭》《玉簪记》《渔家乐》等经典昆曲曲目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并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唐宋大家最令人耳熟能详的诗词代表作,以及苏州评弹等多元江南文化传承。
【资料图】
谈及写字与昆曲的关系,郑培凯坦言:“读书人都要写字,以前写字都是用毛笔,写书法展示了中国读书人追求的美的境界,展现了他内心的世界,正所谓‘字如其人’。我们中国的各种艺术,历史传统非常悠久,追求的审美境界都有相通的地方,书法跟昆曲的展现也是一致的。昆曲给我很多启发,所以我时常喜欢写一些跟昆曲曲词有关的字。”
参与开幕雅集的国画名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林海钟与郑培凯教授亦师亦友,他说道:“郑老师把他的学问讲得特别平实,概括说来就是‘书写斯文’。但其实他书写的是他的学问,涵盖他的研究内容,同时又有书法的境界,是非常立体的。”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携外孙女朱韵霓共同登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昆曲里六旦、五旦、正旦的角色特点,并现场演示她的代表作里的经典念白,让观众们在很短的时间里领略到昆曲的传世魅力。
开幕雅集最后的“挥毫”环节,郑培凯与林海钟一人写字、一人作画,共同挥墨创作将雅集推向最高潮。呼应本次展览“姹紫嫣红开遍”的主题,书画创作的灵感也取自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开始的一出,郑培凯题写大字“春色如许”,并以小字书写曲文“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林海钟画山水、垂柳与凉亭,满园春色。
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博士表示:“中国书法、昆曲都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中的项目,与古诗词一样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透过这个展览,我们希望让观众领略到多维精妙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可以融入日常的别致优雅的审美情趣。”
开幕讲座“书写斯文——昆曲的审美境界”由郑培凯围绕展览与他的昆曲艺术专著《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展开,邀请观众一同感受书法作品背后蕴含的人文情趣与昆曲的审美境界。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我个人对昆曲发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很重要的审美角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审美追求在表演艺术领域最精致的表现;二是昆曲的兴衰,见证了这四百年来中国文化由盛转衰,又重新崛起的沧桑与转折。昆曲传承最惊心动魄的一段,真如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形容的杜丽娘经历那般,‘生可以死,死而可以复生’。”
自2017年创立伊始,明珠美术馆即自主策划举办“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旨在发掘国内与国外优秀的创造者,策划展出他们跨越文字与图像的艺术创作,通过独特的视角与策展理念,展现字里行间的诗,开启一次次独特的有关文字与视觉艺术的冒险。这一系列展览秉持一贯打破艺术门类间藩篱、走出传统展览空间桎梏的策展理念,也因着“展厅”设立在由安藤忠雄设计的“通向天空的被书籍包围的”独特场域,其间的艺术展示、书籍陈列、讲演活动等等行动,在充满象征意义的上下文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关于文学、艺术、人生与社会的多维立体“剧场”。明珠美术馆8楼展厅“重返自然”国际艺术群展同步进行中。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