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荆轲刺秦王因剑太长最后“王负剑”?一起来看看嬴政这把将近一米长剑

滚动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1-07-07 09:35:19

剑的源头可追溯到青铜时代早期,大约到了商代,传入中国境内,古代的贵族和战士往往都随身携带,用以自卫防身或进行格斗。但西周时期,贵族们主要学习“六艺”,既有“礼乐”的文,也有“射御”的武,“射”主要是射箭,而到了春秋战国至秦汉,剑术才逐渐代替射箭,成为士人重要的武术技能,《庄子·说剑》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当时的贵族们收拢了诸多的剑客,《战国策》记载贫穷不能自养的冯谖投靠孟尝君之后,“倚柱弹其剑”,孟尝君手下当也有不少剑客。

先秦时期,剑不仅是兵器,也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有文献记载说:“君子无故不去剑。”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对于贵族来说,剑是不能离身的。而历史上就有一个典故,叫“季札挂剑”,讲了一段君子“去剑”的故事。春秋时期吴国的季札是一位贤人,有一次他出使其他诸侯国,路过徐国,徐国的国君看他带着一把宝剑,很喜欢,但又不好直接开口要,季札知道他的意思,但因为使命在身,剑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出使不能没有它,就没有给徐国的国君,后来季札完成使命,再次经过徐国,不想徐国的国君去世了,于是他解下宝剑,挂在了徐国君主墓前的树上,对其他人说,虽然徐君已经去世了,但当初我离开的时候,心里已经默许将这把宝剑给他,只是当时因为使命在身,不能立即给他,如今就把这宝剑赠送给他,完成我的诺言吧。剑是季札身份的象征,季札挂剑,又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贵族精神与气质。后世有很多以“季札挂剑”故事为题材的图像,如汉画像石季札挂剑,三国时期吴国的季札挂剑漆盘等等。

剑的质地,初为青铜,春秋时期出现了铁质的剑,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了一把金镡金首铁剑。此铁剑上的剑镡剑首都是金的,说明当时以铁制剑还比较稀有,比较珍贵,所以特别受到重视,这种剑主要是贵族用以彰显身份的装饰。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出土了“越王勾践”剑,剑长55.7厘米,锋利无比。据文献记载,越国曾打造过五把有名的宝剑,即湛泸、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这一把很可能是其中之一。

史书记载,秦国嬴政有一把将近一米长的“鹿卢剑”,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因为剑太长,最后“王负剑”,把剑背在后背,才最终把剑抽出来而砍伤荆轲,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把宝剑显然不怎么实用,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陌上桑》中罗敷在夸赞自己夫婿的时候,说他“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可见,鹿卢剑也是一种富贵的象征,在《史记·货殖列传》就曾提到了剑作为富贵者的装饰,“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可见,在古代,剑除了作为一种实用的兵器,还具有符号性,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寓意,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有着对应天象的象征意义。

在晋代以前,礼服上的佩剑都是真剑,从晋代开始,作为装饰的木剑开始流行起来。大约到了唐代,剑也成为了文人们的“标配”,古代有“左琴右剑”的说法,和武将或者侠客不同,读书人的佩剑不是御敌的兵器,而完全是一种象征风雅的装饰,在古人眼中,宝剑有君子之德,文人佩剑,意味着尊贵的身份和地位,文人仗剑而行,这其中也包含着礼制和修身养德的含义。

唐代还流行剑舞,杜甫曾写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唐代的裴旻也会剑舞,据说诗人李白就是与他学的剑,唐文宗时,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旻剑舞,被称为“三绝”。

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剑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文人佩剑的风气逐渐为扇子所替代,而剑逐渐成为了习武之人的专属。“非武不成侠”,这些武林、绿林豪客往往都习以剑术而行走江湖。

不过,武侠小说中的功夫与现实中的功夫并不是一回事。武侠世界往往将剑神奇化,先秦两汉就开始出现了神奇的剑侠传说。如《吴越春秋》记载“越女试剑”,越女以柔克刚,以竹梢为剑,后世小说中,高手以木棍、竹竿、手杖等为剑大约可追溯于此。

唐传奇《聂隐娘》继承了神化剑术的传统,聂隐娘本是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十岁的时候被一女尼用法术偷去,女尼教给她剑术,学了四年,剑法已经出神入化,即便是白天在大街上或者现场杀人,别人也看不到她。第五年的时候,聂隐娘被女尼送回家,于是聂隐娘随父亲做了魏博节度使的手下。魏博主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于是令聂隐娘去暗杀他,没想到刘昌裔能掐会算,收买了聂隐娘,魏博主帅又派精精儿去杀二人,却被聂隐娘杀死,魏博主帅再派妙手空空儿前去刺杀,这个妙手空空儿的剑术远在聂隐娘之上,聂隐娘说她“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能从空虚而入冥,善无形而灭影”,敌人来势汹汹该如何是好呢?聂隐娘这次并没有与对手直接硬碰硬,而是采取“智斗”。原来,这个空空儿有个性格缺陷,什么缺陷呢?就是必须一次进攻就把对手干掉,绝不出第二招,要是第一招失手了,那就走人,表明任务失败,聂隐娘就利用了这一点,巧用玉石保护着脖子,以使空空儿的剑一击不中,空空儿就走了,主仆二人就此也安全了。聂隐娘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就云游四方去了。

空空儿是个高手,后来古龙创作武侠小说,还想象出一套“妙手空空夺旗掌”。对轻功最为精细的描述始于唐代的传奇小说,除了《聂隐娘》,《红线》中的红线女,一夜能往返七百里,唐代裴铏的《昆仑奴》中有一高手,能背着人飞出十几重高墙。唐代文人的想象,造就了不少轻功高超的侠客,在后世小说中,“轻功”往往成为习武之人主要的技能之一。而《聂隐娘》显然是将轻功与剑术结合在一起的典范。到了清代,小说中的剑术更加离奇,“剑仙”出现了,袁枚《子不语》记载了“姚剑仙”的故事,留下一种说法,剑不出则已,出则杀气越来越盛,必须要斩杀一活物后才能收敛。近代以来对剑术进行想象描述的武侠小说就更多了,如金庸作品中就有杨过的君子剑,小龙女的淑女剑,灭绝师太的倚天剑等等。

中国传统武术本没有内功、外功之分,直到明末,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提出了内家拳,才有了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但在近代还珠楼主等人的武侠小说中,出现了内功,并被神秘化,还珠楼主的《青城十九侠》首次提到了“内功”,呼吸吐纳之法从此从非武术招式变成了超过外功的武功招式,后来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不断丰富“内功”的想象,如金庸《天龙八部》中提到的“六脉神剑”,这是把“剑”与“内功”又结合了起来。

总之,在古人眼中,兵器往往被看作是凶器,但剑显然是一个例外,它往往是身份与德行的象征。此外,除了武侠小说神化了剑以及剑术,在戏曲舞台上,“尚方宝剑”又是权力的象征,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受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人们又赋予了桃木剑辟邪的功能等等。

(作者:赵运涛)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