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传统文化“跨界”参与当代艺术设计 “中国风”已成设计风尚

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1-03-17 10:29:10

核心阅读

传统文化“跨界”参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入现代文化潮流的优秀实践大量涌现,一股新的“中国风”已成设计风尚

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国风”设计,一定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

要想让流动的传统与生动的当代对接,就得有意识地突破,让传统文化元素与不同文化语言进行融合重构

央视牛年春晚上,时装走秀节目《山水霓裳》在宛若幻境的景致中展现中国服饰之美,引发关注的同时,也让“中国风”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不单单是服饰设计,年来,在动漫、游戏、建筑、广告、工艺美术等各个设计领域,都不约而同地涌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演绎。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碰撞,形成强劲的“中国风”设计潮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

鲜明的文化自信、主动的设计意识和开放的市场视野,成就“中国风”设计新潮流

早在17到18世纪,伴随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带有独特东方韵味的刺绣、陶瓷等中国工艺品深受西方世界欢迎,其纹样、色彩、工艺技法等对西方的绘画、建筑、工艺美术设计、服装服饰设计产生深远影响,以至于在后来流行的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中都能看到中国艺术风格的影子。

在这之后,“风从东方来”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的民族服装、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都曾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赢得世界目光。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校宗旨就是为了将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装饰艺术融入现代设计,以庞薰琹、张光宇为代表的先行者拿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发展,结合本土元素进行商业设计的探索渐渐出现。1992年深圳举办中国首届“面设计在中国”大展,其中一些代表作品既体现出对国际现代设计潮流的融入热情,也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传统文化“跨界”参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入现代文化潮流的优秀实践大量涌现,一股新的“中国风”已成设计风尚。无论是时尚大牌对传统织锦工艺、祥云图案、青绿水墨的娴熟运用,还是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融合传统魅力与年轻活力的视觉风格,抑或是电子游戏从角色、场景到道具对神话题材的审美挖掘……这股“中国风”既不同于几百年前在欧洲流行的异国情调,也与几十年来对工艺美术现代道路的探索不尽相同。其最大特点表现为鲜明的文化自信和主动的设计意识,是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把握之后,立足当代社会生活,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创造创新;这股“中国风”也普遍更具市场视野,对时代脉动和受众需求更敏感,更具融合、跨界的特质,自觉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体现设计之美。

超越“形”的借鉴,做到“意”的延伸,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深处

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形成了一条未曾间断的传承脉络。对“中国风”设计来说,这是一个拥有丰富形式、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文献典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叙事资源浩如海,书法、绘画、篆刻、雕塑、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各有千秋,建筑园林、染织服装、器物用品等工艺美术数不胜数……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库,如何取用,怎样转化,以什么样的设计方法呈现怎样的视觉语言,尤其考验设计师的眼光与功力。

以中国元素为抓手,焕发经典元素的活力。所谓中国元素,是指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而形成的、具有典型中华文化内涵的元素,如极有辨识度的汉字、水墨、书法、青花瓷、京剧脸谱等。“中国风”设计一般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但这种表现不是简单堆砌与罗列,而是力求地道、考究,还要充分挖掘转化活化的可能,使其成为设计创新的活跃因子。电影《黄金时代》海报设计中,宋体字的撇捺横竖点成为人物行走的森林,意指电影的主人公们在文学文化的世界游走、抉择、冲撞,汉字的间架美感与文化气息跃然纸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设计形式来源于篆刻肖形印,篆刻艺术刚柔并济的力道、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北京开放的姿态、人物奔跑的动感,多重意蕴融于一方印中,大气庄重又充满活力。这些都是巧用中国元素、将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相结合的优秀案例。

以中华美学为基础,营造深具传统韵味的意境。一些设计尽管没有使用明确的中国元素,但因为传递出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意境,依然被称作“中国风”。中国色就是这种意境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华传统艺术和工艺美术数千年来积淀了极具特色的色彩体系。和西方更注重光线作用下的“明暗”不同,中国传统色彩通常建立在原始色彩基础上。朱砂、霁色、秋香、铜绿、藕荷、青莲,这些传统颜色尤其体现自然和谐之道,饱满淋漓与含蓄蕴藉并行不悖。宋代青绿山水画中抽象而悦目的石青、石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古绢的棕黄色与鲜艳的矿物颜料的奇妙相称,甚至连岁月与时间也是这种色彩印象的参与者——敦煌艺术鲜艳的色彩经过时间雕刻呈现出特别的东方韵味。而今,经过现代设计理念和社会生活的“洗礼”,传统色彩在设计师手下继续绽放美感。曾经在敦煌壁画中大放光彩的颜色被用于手机产品设计,给人一种时光倒流、梦回敦煌的视觉感受。

以精神思想为旨归,实现形神兼备的继承转化。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国风”设计,一定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传统中国的哲学与文化中有许多与现代生活和现代设计相契的地方,比如对于天人合一、大道至简、雅趣天成、自然素朴的追求,强调少即是多、不要过多人为修饰的思想,就与现代工业设计追求简洁精致的美学不谋而合。这也意味着对传统的挖掘运用要超越“形”的借鉴,做到“意”的延伸,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深处。设计过程离不开对各种书籍文献的学与查证,深入学和体会中华传统哲学、美学等文化精髓,追求理论与实践结合,赋予视觉语言以更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

寻找新语境新入口,让流动的传统对接生动的当代

生活是设计的源泉。现代艺术设计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只有结合衣食住用行的社会生活,才能拉设计与受众的关系。历史地看,许多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基本上都离不开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剪纸、皮影、泥人、年画等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装饰变形、艳丽的色彩、吉祥的寓意以及大俗大雅的审美取向,背后就有深刻的大众审美需求和心理基础。“万字不到头”“喜相逢”“祥云吉水”等民间艺术的图案样式,也寄寓人们朴素美好的生活愿景。民间工艺中广泛应用的烧制、染织、缂丝、珐琅、彩塑、镶嵌等传统技法,更是因为普遍的生活生产需要而延续至今。

这些提醒我们,今天的“中国风”设计不能满足于新人耳目,还要走大众,结合并且融入当代生活,在新的语境中实现设计功用、激发文化魅力。故宫文创之所以能成为国内文创设计的“网红”,正是由于其既呈现文物之美,亦呈现文物之趣,表现文创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挖掘文创的日常实用价值,真正把设计落到了生活里。即使是甲骨文这样古老的文化符号,通过创意设计,也能激发出活化传播的诸多可能年出现的甲骨文设计字库、甲骨文表情包以及大量有趣的文创产品、交互设计,充分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媒体技术,调动起年轻人对古老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运用热情。

寻找新语境、新入口因而尤为重要。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随着时代变化发展不断形成新的内涵与形式。要想让流动的传统与生动的当代对接,就得有意识地突破,让传统文化元素与不同文化语言融合重构。草书与涂鸦混搭、水墨与游戏海报结合、文物国宝与科技产品联手……有了不拘一格的融合尝试,才能找到设计与当代社会新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要突破艺术与技术以及手工设计与数字化、产业化之间的界限,给设计注入科技含量。善于借助产业力量,让大众在更多样化的中国风作品中感受设计之美。

客观地说,中国风设计要想成为一种极具识别的、广泛认同的、真正融入人们生活的设计风格,还有一段路要走。除了需要在挖掘传统上下功夫,还需要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和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系统提升设计师对东方设计美学与设计方法的认识,需要更多领域更多行业的合力推进。如此,才能让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得到更有力的彰显和更广泛的传播。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