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12-25 10:04:34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农家书屋早已深入千乡万村,受到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有资料显示,全国各地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60多万个。在很多地方,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学堂、农村文化的殿堂、农村学生的第二课堂。
然而,在一些地方,农家书屋却不能物尽其用:部分农家书屋的配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不适合农村现有阅读人群;有些书屋常年“铁将军”把门,唱起了“空城计”,而当上级来检查时,便找些村民充当临时演员,做读书状。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广大农民非常渴望获取知识,更渴望农业科技的普及,但是在农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广大农民。作为政府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的农家书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三难”,满足农民朋友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消除农业科技与农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实际情况是,许多农家书屋建成之后,只是短暂地红火一阵子,时间一长就渐渐唱起了“空城计”,成了摆设,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地方一开始就没有把建设农家书屋看成惠民工程,而是把其当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点缀,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向上级争取资金的借口。二是书刊的配置太随意,要么内容陈旧过时,要么脱离农村实际,不合农民读者口味,且常年不更新。有些图书简直就是“滥竽充数”。三是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兼管农家书屋的村干部由于整天忙于许多村务工作,无暇顾及,不得不让建起来的农家书屋常年“铁将军”把门。
由此看来,要避免农家书屋成为应景的摆设,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加油站”,在书屋建起来之后,必须加强后续管理。
基层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村干部,一定要摒弃“应景”观念,真正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选址上要方便群众,在建设上要舍得投资,在图书的配置上要合乎实际、与时俱进。各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建立相应的督促机制,相关部门要为农家书屋的建设、维护与运行提供充足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农家书屋建成后,抓好后续的更新、升级的服务,使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书籍的配备上,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努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真正让更多内容健康、实用性强的新书、好书进入农家书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和高校或城区的图书馆联合,定期更换适合农民阅读的书籍,实现图书资源的城乡流转。适当配置电子书籍,让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兴趣爱好的农民,都能在农家书屋里看到适合自己的书籍。
针对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农村群众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娱乐载体的实际情况,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在财力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设新媒体阅读平台,让农民读者通过手机等终端能够随时查阅书屋动态信息。同时,可安排认真、负责、敬业的专职人员担当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保障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保证农民读书借书方便,尤其是要保证农闲时期经常开放。
积极协调乡镇文化部门或工青妇组织,以书屋为阵地,根据农村季节时令变化、传统习俗、群众爱好,适时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举办农业生产、农村文化或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开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激发广大农民朋友自觉走进农家书屋读书学习的热情,使农家书屋成为宣传农村政策法规、提供市场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开展文化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