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2020-11-10 09:51:28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升,停车难问题饱受诟病,尤其是位于诸多大城市中心区的医院,更是难上加难。
治病救人,争分夺秒,而诸如心梗、胰腺炎等急症,更是容不得半点耽搁。医院停车难会造成患者就医体验差、耽误患者救治,甚至引起医院周边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诸多问题的集中凸显
家住北京东三环华威桥附近的徐先生,工作单位在西二环。每天清晨,某大型三甲专科医院都是他开车上班的必经之路。“这短短几百米,要走上15分钟甚至更长,就像‘肠梗阻’,过了这段路我才能松口气。”他苦笑着说。
事实上,这种场面很常见,尤其是在位于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大医院附近,每天上午七八点和下午一两点,医院门口车流非常缓慢,有时几乎接近停滞。每到此时,鸣笛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场面混乱。
有些时候,交警和医院停车管理人员会进行交通疏导,但无奈车辆实在太多,想要快速通过完全不可能。但相比路人而言,排在医院停车队伍里的患者及其家属,心里更是苦不堪言。
家住北京市北五环的于女士,妊娠三个月,家人考虑到某三甲医院国际部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都很好,选择去那里产检和生产。相对于普通门诊,该院国际部停车位还算宽松,但无奈排队等候的车辆也有太多,只能出一辆才能进一辆。“有几次,我产检都结束了,我先生还没能等到车位。”于女士说。
而被拥堵在大医院门口的患者,相当多的患者身体状况堪忧,更有一些脑梗阻等急症患者“等不得”。徐先生说,有时候能看见救护车上有被抢救的患者,却在几乎“瘫痪”的道路上无可奈何。
“医院停车难是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北医三院基建处处长赵奇侠指出,我国早期的医院选址主要考虑方便居民就医,大都建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患者开车就医需求直线增加,而最初规划的停车位远不能满足需求。
其实,不仅百姓有怨气,医务人员的“火气”也很大。赵奇侠告诉记者,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大多数医院车位都优先给患者使用,挤压了医护人员的停车需求,他们不得不“各显神通”,在医院周围寻找各类小区、写字楼的停车资源。
成本是一道坎
去年冬天,陪母亲去301医院就诊的袁女士,发现医院和仅一路之隔的五棵松体育场地下的停车场是贯通的,停车非常方便。白天,患者和医务人员可以使用体育场车位,晚上及其他非就医高峰时间,体育场及附近场所的停车需求也可以在医院得到满足。
关注医院停车问题近20年的赵奇侠,同时还担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静态交通产业分会副会长。关于五棵松地下停车场项目建设方案的技术评审,他作为专家多次参与评选和建设的项目论证。
“由于五棵松地下停车场在规划建设时得到了北京市政府极大的资金支持,打通长安街地下通道,给予土地使用方商业配套许可,项目得以成功落地,其经验具有成本上的不可复制性。”据赵奇侠介绍,北京市交通委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曾有一个医院停车课题项目规划就是在医院周边的公共绿地或大学操场用地进行停车场建设,但最终在无资金资助的情况下,没有一家医院的项目落地。
据了解,国家住建部于2016年出台了《城市停车规划规范》,规划人口大于50万人口的城市,要求医院每1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要配置1.2个停车位。地下停车库要达到这个配建指标,意味着每个新医院建设中要拿出三分之一的建筑规模来满足停车。经过赵奇侠团队测算,停车收入占医院营业收入不足千分之一,如此的停车场建筑规模占比,对医院的建设发展非常不利。
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出台措施,鼓励医院在自有土地上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停车楼来解决停车难问题。“例如,北京市曾在2014年到2016年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院停车市场。”赵奇侠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解决了部分停车问题,但从运营收益和投入成本的角度来看,收不抵支。在北京市内的医院建设一个地下立体停车库,每车位成本高达30万元左右,患者和家属则倾向将车停在医院的地面车位或医院外的公共道路旁,不愿意去地下或周边的大型停车场,按照现有停车收费规模和管理费用,社会资金运营的停车项目极难实现短期盈利,所以投资方积极性不高。
缓解停车难需多方努力
医院停车难问题,不仅仅是交通拥堵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医院、交通、住建、城市规划等多部门合力解决。
除了增加医院停车位,借助交通部门疏通其周边路况等措施之外,关注医疗卫生领域多年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与创新研究所副教授沈群红指出,开展分级诊疗、预约诊疗、检验和化验报告的数据化等业务,也可以有效地缓解停车难问题。
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2019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要求各医疗机构,科学建立预约诊疗制度,力争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缩短患者按预约时间到达医院后等待就诊的时间。
记者最近在北京走访的两家三甲医院,预约时段是在30分钟内,但是到了医院后,经历取号、报到等流程后,还是得等上约1小时。还有些患者反映,针对开具化验单、检查单或者慢性病长处方,如果有个方便门诊,就可以省去很多环节,减少患者及其车辆在医院的停留时间。
“上述问题,随着我国分级诊疗体系逐渐完善会有所缓解。”沈群红指出,目前,基层诊疗水平普遍需要提高,部分患者因为不放心而直奔大医院就诊,造成大医院“看病难”和车位拥堵的状况。分级诊疗涉及大医院与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合理分工问题,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打通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转诊渠道,借助远程医疗,帮助基层提升医疗水平,留住常见病、慢病患者。
沈群红还强调,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社会各方要积极提供疾病预防和干预的科普知识,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引导公众树立合理就医的理念。
(记者 金振娅 田雅婷 通讯员 蒋程)
上一篇:品牌跨界合作成常态 掘金青年文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