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格局,或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路线图。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下半年政策以及工作目标定调。此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这一提法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何为“内循环”?实际上,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叠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内循环”概念的提出是应对当前形势的必然选择。可以看到,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挖掘内需潜力使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是“内循环”概念的应有之义。
在驱动“内循环”的过程中,以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寻找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新动力,是促进内循环流畅的重要动力。反过来,发展“内循环”的潜力,也将成为都市圈发展阶段的重要观察维度。
在此节点上,有必要在国内大循环的视角下对国内重点都市圈进行梳理和盘点。人口数量是划分都市圈能级的重要维度。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及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
为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将选取24个千万级人口都市圈作为研究样本(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锡常、天津、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长株潭、郑州、西安、厦泉漳、合肥、青岛、济南、宁波、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南昌、长吉都市圈),重点分析头部都市圈具体发展情况,并从都市圈内人口动态循环、消费内循环、科技内循环三大维度来梳理各都市圈的实力。
人口动态循环:广深都市圈享增长和结构双优势都市圈是人口吸纳的主要空间,同时,充足的人口规模也是都市圈扩大内需、实现内循环的重要前提。
人口规模代表消费市场的容量,从人口总量上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带领各自都市圈领跑全国。其中,上海都市圈一骑绝尘。2019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约7125万,远超北京(2600万)、广州(3711万)、深圳(3290万)三大一线城市都市圈。
上海都市圈为何人口规模如此庞大?这与区域划分不无关系。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上海都市圈共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4个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省的4个市(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坐拥两大“千万人口城市”(上海、苏州)的都市圈。此外,宁波的常住人口数量在上海都市圈中排名第三,2019年常住人口规模达854万,目标直指“千万人口俱乐部”。
人口增量方面,深圳和广州两大都市圈近年来始终保持着领跑姿态,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高达61、60万。2019年,区域中心城市深圳和广州两市常住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16%和2.7%,高于郑州、西安、成都、武汉等“网红”新一线城市。深圳更是自2015年已连续4年人口增量在50万以上,人口吸引力无可比拟。
人口流入指标上,广深都市圈也优势显著。2019年,广、深都市圈中入选全国流入人口前20名的城市分别有2个(广州、佛山)和3个(深圳、东莞、惠州)。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外,两大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发达、产业基础深厚,并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从而释放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才是外来人口大量流入的根本原因。
最后再看人口潜力。一般而言,小学生人数是衡量未来人口红利的重要指标,小学生背后的家长群体,更是城市里的青壮年中坚力量。这一指标上,广、深都市圈在小学生人口比例方面依然表现不俗。2018年,广州和深圳小学生人口比例分别为19.99%和15.6%,包揽了24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第1和第3名。这表明两大都市圈的人口结构较为年轻,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本。
消费内循环:上海都市圈消费实力全国居首扩大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基本内涵,也将成为接下来宏观经济复苏的主要发力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认为,讨论消费内循环可主要围绕两点:一看存量,二看增量。存量是指现有的消费市场量级,采用各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增量即新的消费增长点、新品类、新业态。以线上电商为代表的新零售、对四五线城市下沉市场消费潜力的挖掘、培育城市“夜经济”,都是近年来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综合观察存量、增量,上海的消费能力都领跑全国。市场规模上,与都市圈人口总量第一相对应的是,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连年稳居第一。2019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497.2亿元,比第二名北京高出1227亿。
如今,上海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新零售之都。2017年,共有226个在新零售业内较有代表性的品牌将它们的“第一家”落于上海,随后上海宣布推动打造“上海购物”的八大工程等举措,为新零售之城的建设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自2018年以来,上海的新零售招聘职位占比一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
新品不仅来到上海,也诞生于上海。凭借强大的消费实力和市场活力,上海也孵化了很多国货。良好的口碑叠加较为复杂的外贸环境,优质国货近年来迅速崛起。以“美加净×大白兔”润唇膏为代表的跨界新秀品牌,它的诞生离不开上海整体的消费环境和企业创新。
相比上海,广州自2020年开始加大马力,在新消费领域呈现出明显的追赶态势。2020年上半年,广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1.6%,占全市社零总额比重为21.2%,新业态新消费全面提速。
5月8日,广州正式印发《关于提振消费促进市场繁荣的若干措施》,一口气提出20条措施。广州将积极争取政策突破设立市内免税店,引导消费回流,释放免税消费潜力。为活跃消费氛围,从7月到12月,广州每个月还将举行至少一场大型消费节。夜经济方面,还将打造一批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策划举办系列夜间活动,并出台夜间消费专项扶持办法。
凭借稳定的供应链优势,千年商都广州也在转向电商直播之都,并于今年6月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平台的直播带货节。截至目前,广州644家批发市场已全部开展直播销售,今年2月以来入驻淘宝直播的批发市场商户同比增长4倍,开播场次居全国第一。根据最新的《有赞快手商家画像研究报告》,广州已成为全国直播商家最多的城市。
科技内循环:西安领跑新一线城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逆全球化态势愈加明显。与此同时,中美博弈进一步加深,美国尤其指向中国高科技领域,接连制裁中兴、华为、字节跳动甚至部分高校。
上述背景下,核心技术国产化提速成为必然选项。在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及自主可控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是下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要义。就科技内循环而言,21世纪经济研究院重点选取研发投入强度、双一流高校数量两个直观指标进行分析。
研发投入强度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意味着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从0到1”的重要一跃。长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能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对于社会的科技进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方面,北京的表现尤为亮眼,2018年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17%,是全国唯一高于5%的区域,远超创新型国家和地区2.5%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全球排名第一的以色列(4.25%)。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域内以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众多,并聚集了大量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总部。
新一线城市中,西安同样表现不俗。2018年,西安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达5.10%,高于全国2.91个百分点。
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何如此“硬核”,甚至成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看来,“硬科技”概念诞生于西安绝非偶然,西安科研院所与高校资源富集,军工企业传统基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为硬科技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提出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后,西安迅速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措施。其中,2018年出台的“西安硬科技十条”颇具代表性。根据这项政策,西安对新建的各级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器,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于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或核心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其年营业收入实际,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
高校作为研发活动的重要主体、科研人才的培育基地,同样值得讨论。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2019年,北京共有双一流高校34所,科研“领头羊”的地位不可撼动,约为第二名上海(14所)的2.4倍。北京丰富的高校科教资源,与以中关村科学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以亦庄、顺义为重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一同形成了全国最优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系统。
当前,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路线已较为清晰。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涌现出新办企业7.04万户,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设企业有2.45万户,占比接近35%,远超居第二位的批发和零售业1.38万户新增规模。
人口、科技是国内大循环压舱石我们将国内大循环格局的观察视角下沉至都市圈这一区域层级,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上海都市圈的人口规模遥遥领先,近7125万的人口规模超过英国、法国等国家,为进一步挖掘内需市场奠定了基础。从消费内循环角度观察亦可发现,上海都市圈不但社销零售总额连年稳居第一,消费新品吸引力十分显著,建设“品牌直播第一城”步伐更是不断加快,消费市场规模和消费新活力可谓兼具。可以预计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思路转向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上海都市圈在消费内循环上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科技内循环方面,北京都市圈成为中国核心技术国产化的领跑者。无论从研发投入强度还是从双一流高校数量上看,北京都市圈都稳居全国首位。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以高校科教资源形成了全国最优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系统。
在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涌现出新办企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设企业远超其他行业的新增规模,这显示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路线已较为清晰。接下来,在克服核心技术壁垒、争夺科技话语权的过程中,北京都市圈也将担任起“领头羊”的角色。
内循环虽然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但迄今已引发广泛讨论。业内普遍认为,内循环不是简单的消费升级和国产替代,更不是不要外部市场。其核心是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新消费场景的投资,进而带来消费升级的质变,使得供需两端的循环形成闭环相互强化。
归根结底,产业升级的前提是改变当前部分核心技术领域仍被“卡脖子”的局面,实现科技的内循环。消费繁荣的前提是在庞大人口规模的有力支撑下,于需求端不断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换言之,人口规模是底气、科学技术是发力点,而这二者正是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根基所在。
记者观察|发展国内大循环需要都市圈交通、市场、科研一体化
(研究院研究员刘美琳,实习生罗淑匀)
上一篇:大型话剧《生死24小时》在天津市推出 为白衣战士鼓士气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