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在北京房山某小区门口,因为出入证问题,女子宋某华先是与小区防疫人员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之后再次来到检查点争吵并撕毁出入证挑衅工作人员。在警方赶到后,她不仅横躺在警车后座,还踢踹民警。3月9日,房山公安分局通报称,宋某因涉嫌妨害公务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事实上,近两个月来,类似曝光和通报事件不断发生。比如,近日,就职于一家知名公司的澳籍华人梁某,因拒不配合当地防控行动,导致签证被取消,被所在公司开除,为她的任意妄为付出了代价。这些人平时在单位、在居住地,有的还是人们眼中的好员工、好邻居。但在关键时刻,却暴露出自己的自私、刁蛮和任性,将自己的行径曝光在大众的视线中,个人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亦或将影响个人的职场、前途、社交和生活。
当前,许多人对个人声誉风险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互联网影响力,也不清楚网络舆情对自身声誉的损害有多么严重。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措手不及。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杀伤力也在逐渐加强。即使是普通民众,因为自身行为触动群体敏感心理,又或者因为别人的恶作剧抹黑,带来的网络攻击可以通过快速高效的传播呈几何倍数吸附和影响更多人,形成由网络引发的舆论讨论声潮,继而影响和改变当事人的生活轨迹,或导致个人声誉受损。
近两年,网络爆料里多了一类高铁“霸座”新闻,当事人除了被制度和法律处罚,还被愤怒的网民“人肉”,高居热点话题。还有一类因各种原因欠债欠薪被法院判决网络曝光的“老赖”,有的因名誉受到严重影响,一些生意圈里的朋友甚至表示要断绝与之发生经济往来。因为网络的传播,他们成了人人厌恶的公然藐视社会规则与秩序的人。这些人的失误在于,一是低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对民众心理感受的冲击,二是轻视了互联网的影响力量与网络推波助澜的蛊惑性,让个人声誉受损,也让个人形象在社会、单位、朋友圈和亲友中大打折扣。
如何管理个人声誉风险
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自己的生活,别人的话题”已经不是名人们的专属困扰。普通公民虽无带来直接效益的品牌效应,但一旦与负面信息挂钩,却能导致个人声誉的严重受损,对个人出行、社交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时代的个人在线声誉管理同样重要。
首先,在公共场所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孔子曰:“行己有耻。”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绝不是口号与空谈,是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只有将之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不会因言行的表里不一导致舆论的围观,带来恶劣的影响。
其次,要有起码的是非对错判断和规则意识。今年疫情防控中曝光了一些人目无规矩、法纪等问题,这些人多非大恶大非之人,只有当这些负面言行给自己带来惩戒和舆论声讨时,他们才意识到自身的错误,以及无视规则对于自身声誉的长远损害。在互联网传播迅猛的当下,面对“吃瓜群众”的吐槽与攻击,任何过去的奖状、信誉与口碑都是脆弱的,个人形象可能瞬间坍塌。
再次,每个人都要有一些媒介素养。在这样一个“万物皆媒体”的时代,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公民,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要懂得时代发生急剧变化的当前,人们固然拥有了更多展示和传播自己的机会,但与此同时舆论风潮也有了一个更简便的宣泄口。网络舆论在鞭笞假丑恶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暴力伤害。应重视网络的影响力,审视自己的行为,才能在网络时代管理好个人声誉。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 刘星星)
上一篇:黄福特:直播营销也是信任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