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最美大学之一”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为国育才创建世界一流

教育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1-04-12 09:15:37

“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4月6日,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令全校师生倍感振奋。

这是一所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大学,面朝大海、绿树成荫。

这是一所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大学,在党的旗帜引领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厦门大学,中国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重点大学、第一所创办海外分校的高水大学。

100年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学校时说:要让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时,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学府。

100年后,“为吾国放一异彩”“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嘉庚先生创校时立下的宏愿,激励一代代厦大人自强不息、奋斗笃行。

“厦门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同向同行”,师生们表示:“踏上新征程,全校师生将继续把家国情怀与强国梦想融入学校的发展建设中,融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一切为了祖国需要

一场以“学党史,奋进百年新征程”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日前在厦门大学囊萤楼举行。在95年前诞生厦门大学党支部的地方,老党员、老教授颜章炮、黄福才,与“扬才先锋党支部”的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回忆厦大红色历史,激励奋进力量。

百年来,在厦大,几乎每一位师生都能对那段以“教育救国”为发端的创校史娓娓道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南洋打拼办实业的陈嘉庚,开始了“教育救国”的实践,在家乡厦门集美创办实行新式教育的一系列学校。1919年,陈嘉庚离开家小、托付产业,从新加坡返厦,怀抱“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为创办厦门大学奔走呼告,并一次认捐全部资产400万银元。

为办好厦大,陈嘉庚殚精竭虑,在遭遇世界经济危机,企业入不敷出的艰难时期,他毅然卖掉房产支持学校发展,“宁卖大厦,不卖厦大”的坚守,也成为中国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厦大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说,当时中国的教育很落后,陈嘉庚从国外回乡办厦大,就是为了改变国家现状。陈嘉庚坚定地认识到,中国要强大,中国人必先自强,所以他将“自强不息”作为厦大校训。

从建校之初,“爱国”二字便深深地镌刻在厦门大学每一栋建筑、每一方草木和每一段发展进程中——

1926年,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在厦门大学诞生,厦大学生罗扬才任支部书记。作为先进思想的传播中心,厦大党组织、党员和进步师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新中国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临危受命担任厦大校长,带领师生内迁长汀坚持办学8年,将办学视为“国魂所寄托的事业”,专门增设航空系、土木系和机电系,致力培养“战后建国之专门人才”,在烽火中挺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新中国成立后,王亚南校长极力倡导“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号召师生发扬科学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动学校教学科研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百废待兴之际,校友陈景润不畏逆境,潜心学,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至今仍成为激励一代中国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看来,“百年发展历程中,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已深深渗透在每一个厦大人的血液里,成为厦大师生的精神引领。”

因“祖国需要”,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理念,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创中国大陆第一个航空系、第一个机电工程系、第一个海洋系等;因“祖国需要”,一批批厦大人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五湖四海;因“祖国需要”,厦门大学始终与八闽大地深度交融,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之所需,科研所向”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半个世纪前,厦门大学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封电报:“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您啊,祖国!”寥寥片语,饱含对祖国的深情。发这份电报的是厦门大学第十二届毕业生蔡启瑞。

此后,蔡启瑞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为了国家的需要,他毅然转行,放弃已经卓有成就的结构化学领域,从零开始转向催化研究,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打造催化科学研究重镇,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科研硕果,成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国之所需,科研所向。”回忆起这段往事,师生们的眼中闪着光。

2016年5月,厦大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嘉庚”号在广州下水,“嘉庚”号达到世界同类型科考船的顶级水,创下了多项中国或世界第一。

2020年12月,“海丝一号”卫星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作为厦门大学参与研制的国内高校首颗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海丝星座首发星,其雷达特可以穿透云层,不受夜晚和恶劣观测条件限制,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二维高分辨地球表面雷达图像。

“着眼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厦门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重大战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地区发展与未来人才的重大需求。”厦门大学校长张荣介绍。

2020年8月,由厦大夏宁邵教授团队、香港大学陈鸿霖教授团队和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审批,获准开展临床试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里,我们要将书记贺信精神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中,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以人民为中心,呵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夏宁邵的话,朴实而坚定。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追求卓越从未停歇

“养成专门人才”是厦大在建校之初定下的办学宗旨之一。学校重视人才培养,严把质量关,坚持教研相长,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许多毕业多年的老校友,至今仍对学校勤奋的学风记忆犹新。90多岁的校友周咏棠回忆,“那时图书馆里的课本有限,不够一人一本,每人只能借读两小时,24小时循环。轮到半夜的同学只能在柴油灯下看书,一夜过后,鼻孔都被熏黑了。”

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和“爱校荣校、改革创新、团结合作、包容共享”价值理念的浸润下,厦大走出了我国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第一位审计学博士、第一位财政学博士、第一位海洋学博士等,涌现一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中,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有“飞豹”战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有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翻译家吴亮,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等。

他们中,有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曾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的洪佳敏;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上发表文章,为靶向治疗炎肠道疾病提供新思路的王瑞聪;有扎根南疆大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辣椒书记”的赛迪艾合麦提·亚尔麦麦提等。

“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百年来,一大批名家来到厦大任教,群贤楼前群贤毕至、名师云集。

已逾百岁高龄的潘懋元先生,至今仍坚持站在讲台上,与他心爱的学生在一起。一生研究教育与教师的他常说,“我这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

面向新百年,厦门大学迈向新征程。学校将在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实施“精育英才”战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改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和水,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实施“繁荣发展”战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引领能力;实施“拥抱世界”战略,进一步巩固发展开放办学、强强合作、同台竞技的新格局。

张彦表示,书记在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发来贺信,为学校开启新百年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校上下将以此为契机,瞄准定位,开阔视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进高质量超越、创新引领为重点,努力推动思想再解放、目标再聚焦、改革再发力、发展再提升、开放再扩大,不断书写高等教育“奋进之笔”的厦大篇章。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守正创新,创建一流,厦门大学,新起点上再出发。(记者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