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五十多年如一日:台山植保“农田神医”退休后坚持医治农田奇难杂症

滚动 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2021-05-18 08:32:40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农产区江门市采访时,常听说台山有位植保“农田神医”,他退休后还坚持医治农田奇难杂症——观田知病,看叶知虫。只要他“把过脉”的农田十有八九能增产增收。

不管骄阳似火还是雨打风吹,当地农民都能看到这位敦厚勤恳的老人在田埂巡察,不时赤脚下田,嗅嗅泥土,摸摸作物。田埂小路日行十多公里,五十多年如一日。

他叫李权生,台山市冲蒌镇人,1968年毕业于广东省仲恺农业技术学校农保专业。毕业后,李权生被分配回故乡做植物保护工作。今年77岁的李权生有着37年党龄,他常说:“为乡亲服务,被乡亲惦记,就是一种福。”

“五一”节过后,记者来到台山市冲蒌镇,见到了这位闻名侨乡的神奇人物。

反复试验摸索成就冬瓜名镇

近段时间,江门台山的黑皮冬瓜上市了,吸引了省内外客商蜂拥而至。在冲蒌镇达材村,沿路不少瓜田,两米高的竹架挂着一个个大冬瓜,瓜皮黑蒙蒙的,一个瓜大的有四五十公斤重,一亩地有上百个这样的巨无霸瓜,今年冬瓜又喜迎丰收了。

在达材村一个冬瓜田里,记者见到了李权生,他虽有点驼背,但人挺精神,皮肤黝黑。两个裤后袋里,一个插着小雨伞,一个放着笔记本。

当时,李权生正在田里指导农户麦姨施肥。他说:“种黑皮冬瓜要高产,施肥要讲究,整垄时施足禽畜有机肥、打卷时淡追复合肥、吊瓜期勤追膨大肥,产量才会高。”

麦姨告诉记者,她家种黑皮冬瓜好多年了,今年又种了2亩,是她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她透露,虽然自己种植面积不大,但生叔也会过来看看,指导她田间管理,预防病虫害。“生叔”是当地村民对李权生最常用的称呼。

农户余伟培的瓜田与麦姨的瓜田相隔不远,他今年种了9亩。记者看到他家吊挂在竹架上的黑皮冬瓜沉甸甸,有的已经长达一米左右。他告诉记者:“这一造保守估计亩产可以达到7.5吨。我原来是种冬瓜的门外汉,全靠生叔教的方法,我家亩产从一造两三吨增至七八吨。”

冲蒌镇农办农技员曾权辉说,冲蒌镇大规模种植黑皮冬瓜,跟李权生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1990年,试验探索多年的李权生总结出种植新方法,指导瓜农种植,当年亩产就翻了一番,达到4吨多。之后,他持续不断研究,逐渐摸索出黑皮冬瓜成套高产丰收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当地越来越多农户种植黑皮冬瓜。

如今,冲蒌镇黑皮冬瓜亩产多在六七吨,田力好的亩产有八九吨,个别年份甚至超过10吨。曾权辉告诉记者:“2002年,冲蒌便开始以种植黑皮冬瓜为主,当年种植11250多亩,顶峰时种植面积近2万亩,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

如今,台山冲蒌镇的黑皮冬瓜远近闻名,获评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该镇还因黑皮冬瓜获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努力钻研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傍晚,天逐渐黑了,还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在田间巡视已经走了十多公里。田埂有点泥泞,李权生却依然健步如飞,比他年轻好些岁的记者却面露疲倦。“我走泥路走习惯了。”李权生说。

曾权辉笑着说,生叔几十年如一日,日走田埂十多公里是常事,最多时一天走40多公里。

记者来到了冲蒌镇永源村种菜大户张宝国家。几年前,张宝国尝试种生姜,一开始亩产1.5吨,后来生叔指导他施肥要“勤施薄施”,亩产立马翻一番。去年生姜行情好,20亩生姜让他赚了几十万元。

“托生叔的福,我们种菜的也发了点财。”张宝国告诉记者,当地稍微成规模种植的蔬菜瓜果,比如辣椒、番茄、丝瓜、苦瓜、玉豆、豆角、白菜等,从育秧、培土到施肥、防虫,生叔都会进行认真研究,然后给出增产增收的方法。“生叔真是用技术托起乡村振兴的典范。”

生叔说,他喜欢下田,没事就爱琢磨农业技术,用自己的专长,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田,从而增产增收。

“做植保员是个又累又脏的活,技术要求高,没有十年八年的学习积累,根本搞不掂。”曾权辉说,生叔的口头禅是“活到老,学到老”,自己最佩服的就是他那股对技术痴迷、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任何新技术、新机械在当地应用推广前,李权生都会先深入研究实验一番,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才会加以推广。

“做好这一行,太辛苦了。半个世纪来,生叔收的徒弟不少,但至今能坚持下来的没几个,纷纷另谋高就了。”曾权辉一边说一边卷起裤腿给我们看,他的小腿跟李权生的一样,几乎看不到一块好皮肤,都是常年行走在田间被蚂蚁蚊虫咬的。“尽管受了那么多的苦,你还不一定能掌握这门技术,还要勤奋加天赋。”

半生研究害虫练就火眼金睛

李权生之所以被农民称为“农田神医”,主要是有一“绝活”——观田知病,看叶知虫。一到田边,远远望去,哪里有虫,哪里害病,一目了然,几乎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记者随李权生巡田来到冲蒌镇冲洋村。“这一大片田300多亩,都是陈淑香家的,种的是优质丝苗米。整个镇她家是插秧最早的,这样可以早点成熟上市,卖个好价钱。”隔三差五就会来此巡视的李权生,对田块情况如数家珍。等到了田块深处,只见他蹲下身,半倾着,掀开禾苗,仔细研究起长势。

田主陈淑香远远看到李权生来了,赶紧从家里面小跑到田间。“生叔来了,您次次都是这样,不先到家里,就直奔田里。”李权生抬头笑了笑,又仔细观察起稻苗来。过了好一阵子,李权生起身告诉陈淑香,虫害卵孵高峰期快到了,再过七八天该打药了,这时防治卷叶虫、二化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效果最好。

“这是怎么看出来的,我们完全没看到虫子呀。”面对记者们疑惑的眼神,陈淑香笑着说道:“生叔是火眼金睛,对水稻虫害的生长期看得特别准。他一看就知道长了什么虫,虫期处于什么阶段,什么时候用药最少,杀虫效果最好。”

自1969年从事农技工作以来,李权生与水稻蔬菜瓜果的病虫害打起了交道。为了对症下药,他经常自己捉病虫、养病虫,然后研究用什么药杀虫效果最好、最实惠,是一名爱捉虫的“老顽童”。

在李权生乡下的祖屋里,记者看到一个小院子,这就是他的养虫“实验室”。李权生的大儿子李灿彬告诉记者,院子常年种满了大大小小的蔬菜瓜果,父亲把从田里抓回来的虫子放在院子里养,然后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对症杀虫,反复试验。

跟在李权生身边学习农技超过10年的曾权辉,觉得李权生是“大神”级的人物。“一大片农作物,生叔站在路边,远远一瞧,就知道有没有虫害。遇到农作物病虫害方面的疑难杂症,问生叔就对了,手到病除。”

村民戏称生叔为“虫痴”。一路上,生叔讲起治理病虫害就眉飞色舞,停不下来。他说自己大半辈子都是与虫为伴,早年为了研究虫,家里瓶瓶罐罐都是虫。他经常盯着虫子看,如何产卵,如何孵化,南方的虫子,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还有根结虫、芽虫、菜青虫等等,已经在脑海中生根。

曾权辉说,现在镇里何时杀虫,用什么药杀,都会先咨询生叔。然后再发通知给农户杀虫,遇到疑难杂症,就请生叔亲自出马。

坚守党员初心服务乡亲不怠

多年来,为方便农户们咨询技术,李权生的手机几乎每天都是24小时开机,随时解答农户提出的技术问题。通过电话不能解决的,他就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手把手进行指导。

农户张宝国告诉记者:“生叔真的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认识生叔几十年,遇到问题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2001年,李权生退休,本可以过上含饴弄孙的悠闲日子,但是他放不下乡亲们,欣然接受冲蒌和斗山两镇镇政府返聘,担任技术顾问,这一干就近20年。

2020年,家人考虑到李权生年纪大了,让他辞去镇里技术顾问职务,安享晚年。但是,李权生却闲不住,一个星期还会有三四天下乡巡视。“大半辈子跟泥巴、种苗、虫子打交道,下乡就是散步。”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发挥所长,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李权生的农技绝活,在海外华人界也有一定知名度。前几年,有位移居美国的台山人回来找李权生,问他是否想去美国,他可以提供车和房,还配司机和翻译,希望生叔帮忙照料他的农场。李权生摇了摇头,拒绝了。

乡亲们听说后问生叔:“很多人发梦都想做‘金山阿伯’,你怎么不去。”生叔说:“我去了,你们的田谁照料。”

“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不易。党和国家给我机会,培养我读书,让我有一技之长,那肯定是要发挥自己所长,尽最大能力帮助乡亲们增产增收,这是我干农技工作的最大心愿。”他说,每每看到农户们因丰收而喜上眉梢时,就感觉到幸福。去年,李权生获评“广东十佳最美农技员”。

记者翻阅李权生的工作记事本时,看到他把自己的入党日期“1984年6月8日”工整地写在工作记事本的第一页第一行。他说,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肯定要尽心尽力为农民考虑、为百姓解忧。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这“三牛”用到李权生身上很贴切。台山冲蒌镇的干部和群众都异口同声地说,李权生有“孺子牛”的无私奉献,有“拓荒牛”的攻坚克难,更有“老黄牛”的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马勇、陈强、彭纪宁、谭耀广、江宣、梁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