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鲅鱼节”开幕:又是一个好潮流 收获肯定不会赖

滚动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1-04-26 13:51:16

天空中隐约闪烁着几颗散落的星,大地一片漆黑,万籁俱寂。远远望去,渔码头旁电线杆上挂着的节能灯,正在一闪一闪地发出微弱的光亮。

刚刚凌晨时分。

老李跟村里的伙计们打着手电筒朝码头走去。那里有他们的捕鱼船,一色的“大马力”,是这两年才更新的。转眼已是4月,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鲅鱼节”开幕。老李要跟伙计们去海上捞上一把,一方面新鲜鲅鱼能卖个好价钱,一方面也想捕条大鱼,夺个“鲅鱼王”炫耀炫耀。

春暖之日,风浪也给面子,二十多海里,两个小时就到了。撒网,放漂,上千米的流网顺着船帮缓缓滚进大海,滚圆的浮漂在夜色下闪着白色的光,伴随着涌浪上下起伏。没过多长时间,老李他们便开始收网。4月是青岛当地鲅鱼洄游的最好季节,鱼群特别活跃,有时候,一网几百斤不在话下,运气好的话,上千斤也有可能。

老李的运气不错,这一网下去估摸着怎么也有个三百来斤。收网,马上打道回府,赶上“鲅鱼节”开幕,正好不耽误。

码头上已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歌声响起,舞蹈跳起,欢乐的人群连成一片,商贩们更是早已支棚搭架,在摊位上摆好大小不一的鲅鱼,正在卖力地吆喝着。

老李和伙计们刚把鲅鱼抬上岸,“呼啦”一下子人就围了上来。“是本地鲅鱼吗?”“多少钱一斤?”有人问。还有两人直接喊道:“有多少?便宜点,全包了!”

“大的四十,小的三十。”老李跟伙计们在船上就已商量好,价格不高不低,定个良心价。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渔民,跟老李打招呼:“捕着大鱼了吗?”老李有些遗憾地摇摇头。“来年再努力。今年的‘鲅鱼王’不赖,二十二斤,一米四长,比前几年都长都重。”对方安慰老李,接着又说到了今年的“鲅鱼王”。“三百多斤的‘巨无霸’看来是捕不到了。”老李略带惋惜地说。老李说的“巨无霸”是四年前的事,当时有渔民捕上了一条两米半长的大鲅鱼,创了历史最高纪录。“事在人为。谁能想到这鲅鱼能成了咱渔民的发财之鱼,谁又能想到原先的习俗能成为今天的节日?”那位渔民看着热闹的人群,若有所思地感慨道。

鲅鱼是海洋里生长的鱼类,学名为“蓝点马鲛”。它的体态光滑娇美,呈纺锤形状,背部为蓝黑色,有许多蓝色斑点,腹部为银灰色。鲅鱼流线型的身体游动起来速度极快。虽然无鳞,但跃出水面时那光滑的身体也会“鳞光”闪闪,非常漂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鲅鱼并不是主要的捕捞鱼种。那时渔民们出海捕到鲅鱼也多是“无心插柳”,意外所获。后来,因为其他鱼种逐渐减少,鲅鱼开始了成规模的捕捞,这也给渔民带来了丰厚的收获。

在青岛沙子口一带,一直有送鲅鱼的习俗。每年春季,女婿要给岳父送鲅鱼——“鲅鱼跳、丈人笑”。后来,这一习俗覆盖到整个青岛。送鲅鱼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送给岳父,还有亲戚朋友,甚至外地好友。现在每到4月,青岛街头随处可见拎着泡沫盒或塑料袋送鲅鱼的人们。一件件包装封存紧实的鲅鱼,也通过快递公司,从码头、鱼摊、冰库运往全国各地。鲅鱼成了联系亲情、友情的纽带。

鲅鱼的走俏,让渔民们得到很大的实惠。青岛当地鲅鱼只有短短一个月捕鱼期,但对勤劳的渔民来说,这一个月的收获足可以够一年的花销。这些年鲅鱼的价位随行就市,但总体而言越来越高,从开始的十几元到现在的四十多元甚至五十多元一斤,渔民的腰包当然是越来越鼓。特别是网上销售,生意更是一片红火。今年4月没过多少天,光是沙子口码头已经销售了十万多斤鲅鱼。鲅鱼成了渔民奔向甜美生活的“福鱼”。

如今,青岛人又将送鲅鱼的习俗上升到了更高层面,送鲅鱼不仅是为了表达一片孝心,更多的是要倡导尊老爱老之风。

见筐里的鲅鱼卖得差不多了,老李连忙上前制止道:“不卖了,不卖了。”旁边的人问:“不卖留着自己吃啊?”老李笑笑说:“还真是要留着自己用,不过不是我们吃,是给那些福利院的老人。”这些年,沙子口的春季鲅鱼一上市,首先要送给福利院的老人们品尝。这已经成为习惯,也是“鲅鱼民俗”的一种新传承和补充。“春来鲅鱼鲜,孝道代代传。”每年,老李和他的伙计们其他事儿可能会忘记,唯独给福利院的老人送鲅鱼这件事,他们牢牢记在心上。每年“鲅鱼节”的开幕式上,还会对优秀的“孝道”村民、市民进行表彰。有的被表彰者领了奖走下台,马上拎着刚买的鲅鱼去看望福利院的老人。这样一种举动,确实令人感动敬佩。

又是一个清晨,老李和伙计们再次出海。迎着暖煦的海风,望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老李的心情格外愉悦。今天又是一个好潮流,收获肯定不会赖又是一个好潮流,收获肯定不会赖。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王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