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创新土壤中又育出一本国际学刊 《表型组学》上海开刊

滚动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1-01-19 14:19:51

18日,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宣布,其与施普林格·自然合作新创的同行评审国际期刊Phenomics(《表型组学》)正式开刊。首期其余3篇文章将陆续于本月上线并正式印刷出版。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27位科学家共同组成国际编委团队,覆盖了表型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精准医学、流行病学等多个相关研究领域。

这意味着,在上海深厚的创新土壤中,又“生长”出一本志在星辰大海的基础研究国际学术期刊。中科院院士、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院长金力教授撰写的开刊词中,以这样一句话收尾:“共同见证人类表型组学新时代!”

根植学术土壤,引领大科学计划

细看此次新刊“阵容”:复旦大学金力院士担任主编,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Leroy Hood 院士、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Jeremy Nicholson 院士、德国莱布尼兹环境医学研究所Jean Krutmann 院士以及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共同担任副主编,复旦大学丁琛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大牛”云集。此次开刊的酝酿,并非无本之木。

不久前,“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项目在沪启动。该项目是上海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由复旦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共同承担,将聚集国内外百余名科学家,通过对人体从宏观至微观的多个层次的表型特征进行跨尺度多维度研究,首次在国际上建立先进的人类表型组学研究平台,全面制定我国人群健康表型组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中国首例健康人群表型图谱及数据库。

“人类表型组计划”被视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又一战略制高点,将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新的突破口和新的范式,并将引领生物医学发展。可以想见,人类表型组研究的开展将全面解读人类生命密码所需的关键信息,探究“健康辨识的基本依据”和医疗干预的调控目标,将有助于发现药物靶标,加速医药产业发展。本专项的标志性成果就是绘制第一张“中国人全表型组参比图谱”,这将为制定中国人健康标准提供依据。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也表示,中国人群基数大、样本多、表型广,建立健康人群的表型数据测量标准及技术体系,对精准医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金力院士认为,随着表型组学研究在众多领域日益瞩目,越来越多高效一体化的综合表型测量设施和国际合作项目被投入进行系统的表型研究。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类健康、生物技术、农业和生命科学其它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功能基础。自2011年以来,与表型组学相关的文章出版数量在人类遗传学、流行病学、植物生物学等领域迅速增加,预测其论文数量将随着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基因功能和环境反应而持续增长。然而,目前表型相关论文主要发表在相关广义的生物学相关期刊上,亟需Phenomics期刊出版平台专门服务于表型组这一科学社群。

关注成长中的“上海大刊方阵”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上海已成为原创学术期刊成长生发的沃土。在Phenomics 《表型组学》之前,已有多本期刊,在世界一流学术出版阵营中相继崭露头角。根据科睿唯安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诞生于上海的《细胞研究》以20.507的影响因子,创下中国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新高,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同样出自上海学术出版阵营的《纳微快报》和《分子植物》影响因子双双突破12;《运动与健康科学》创刊八年即跻身世界体育学期刊第五;《光子学研究》在世界光学期刊中排名第十……

其中,2012年上海体育学院主导创刊的中国大陆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经历9年厚积薄发,影响力斐然。

梳理其发展路径,2014年,该刊通过美国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所期刊评估部门的严格评估,正式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追溯时间从2012年第1期(创刊号)开始,成为中国第一本被SCI和SSCI数据库同时收录的体育类学术期刊。

高速发展并融入国际学术主流,与其采取全方位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分不开。其特点在于一个“国际化”编委会,编委会成员由中国(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芬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与健康科学方面的顶级专家组成,国际编委占75%以上。

去年,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数据,该刊影响因子跃升至5.2(去年为3.644),在85种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体育类期刊中排名第五(去年排名第十)。这标志着这本体育杂志迈入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

期待孕育“上”字头期刊“矩阵”,蕴养区域创新活力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科技发展,开拓更多的交流渠道和平台,有效地进行国际沟通和传播,是全球学术领域共同的需要。

创办并办好学术期刊,不仅可以开拓更大的发声渠道,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更为积极的话语权;更应该看到,在吸纳全球学界投稿、交流,集聚各国最活跃的青年人才等方面,都可以成为独特“龙门阵”。

也有专家指出,如何更好地做好这个立足上海、背靠中国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进一步激发城市科技创新策源力?是否能有意识地推进“上”字头学术期刊“矩阵”建设?集散成团,遥相呼应。事实上,创办学术期刊不仅有很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品牌发展中同样事半功倍,可以看到,国外绝大多数优秀学术期刊都属于某一出版集团,通过母刊、子刊等多重关联,共同放大“声音”。如此,生发于创新土壤的学术期刊,能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