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1-01-15 16:27:10
一留守子女生活费是父母3倍,每月追星打榜1000元;一随迁子女全家月收入2600元,报兴趣班支出1800元
农民工子女如此“寒门贵养”为哪般?
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一双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1000元……“寒门贵养”“未富先奢”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鲜见。
教育专家表示,父母关爱孩子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真正的富养是品格和精神上的厚蓄滋养,而不是过分追求超出能力范围的物质“富足”,吃苦耐劳精神任何家庭都需要。
盘里没肉就嚷着叫外卖,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交粉丝群费、反复购买偶像专辑冲销量月均花销1000元,半夜为偶像打榜——这是辽宁沈阳市康平县12岁留守儿童张梓萱的生活状态,而她所在家庭月收入仅有5000元。
并非所有农民工子女都是如此,可张梓萱却是农民工家庭“寒门贵养”的一个缩影。
在农村,很多不太富裕的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父母迫于生计,把孩子留在老家或者带在身边,出于补偿心理,或者认为让孩子吃苦是家长没本事,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优越的物质和教育条件,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这样的“寒门贵养”下,孩子们的状况到底如何?
女儿一首歌买108次,父亲一袋榨菜分两顿吃
张梓萱的父亲张天洋在山西太原一家小型铝合金型材加工厂打工,母亲靠摆摊卖手套、拖鞋赚钱。拮据下,夫妻俩仍会每月给张梓萱和奶奶转账1500元生活费到微信钱包,这些钱基本都是女儿在花。
张天洋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安装门窗时没时间吃午饭,他会用馒头就着榨菜吃。一次吃半袋,剩下折起来装进塑料袋下顿吃。一件黑色羽绒服坚持穿了10年。他和妻子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到500元。
“约定好了,考前5名1500元,前10名1000元。”事实上,张天洋知道女儿在追星,偶尔查看消费记录得知,女儿支付3元的消费记录有108次。他觉得孩子孤独,听听歌、追个星不是坏事,只要学习成绩不掉下来就没事。女儿的“爱好”尽量满足,名牌运动鞋、坚果零食、迪士尼文具,几乎每个月,张天洋夫妇都会给女儿邮城里的“新鲜货”。
石春艳是张梓萱的班主任,已经工作31年,她越发觉得如今的家长娇惯孩子。“以前家长帮着老师一起‘教训’,现在老师教训一句,家长恨不得冲过来跟我理论。”让石春艳最为感叹的是,孩子们的物质条件太过“富足”。23个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零食方面,最困难的家庭也会准备一袋干脆面,一天装一兜子的也有不少。
不只是留守儿童生活“富足”,一些随迁子女也赶超了城里娃。
素描、油画和钢琴,14岁的李舒飞在疫情发生前每个周末要上三个兴趣培训班,月支出1800元。看上去李舒飞父母收入不菲,实际上,父亲是保安,月收入1800元,母亲朱丽是一家超市的临时销售员,月收入800元。“李舒飞的兴趣班算是少的,班里哪个孩子不是四五个?周末安排得满满的,还有学马术、滑雪的。”朱丽说。
补偿心理作怪,孩子吃苦竟成家长无能
“我和她爸一整天在工作,到家累得只想睡觉。没怎么陪过她,心里有愧。”女儿偶尔会给她洗袜子和内衣裤,懂事得让朱丽心疼。“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接进城就是让她能享受更好的教育,提升素质,不能像自己一样做一辈子“苦劳力”。
朱丽说,她看到电影中《我和我的家乡之最后一课》里那个没有彩色笔的男孩就哭。她小时候酷爱画画,家里吃饭成问题。小学刚毕业就辍学,“弥补女儿其实就是弥补幼小时的自己。”
然而,私下里,李舒飞告诉记者,她不喜欢美术和音乐,学得很吃力,她还因买便宜的颜料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过。
从事农民工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王冠表示,这是补偿心理在作怪,农民工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刻意提高孩子的物质和教育供给,希望培养成“小公主”“小王子”,改变后代命运。还有一种心态是因为见识受局限,认为在物质和教育上满足不了孩子是家长无能。
“孩子过得不好,肯定是当爹的没本事。”高勇说,他在建筑工地干活,儿子跟他在鞍山、沈阳、抚顺就读过。怕儿子在城里孩子面前自卑,他给孩子买了很多名牌衣服和文具,零花钱给得也足。他觉得,自己在工地打工,不太体面,但只要孩子生活水平够高,就不会觉得这个爹“没本事”“无能”。
更关键的是,孩子们看不到父母打工的辛苦。张天洋告诉记者,每次夫妇二人回村都是穿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买的礼品也多,看上去很光鲜。回村后经常串串门,偶尔打麻将,挺清闲。这可能让孩子觉得家里经济状况不错。
“孩子远离父母,看不到父母工作时的辛苦和忙碌,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会觉得赚钱容易,自己花些钱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王冠说。
吃苦耐劳精神,任何家庭都需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吃苦耐劳精神任何家庭都需要。”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秦旭芳认为,关爱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寒门贵养”出的孩子不珍惜劳动换来的金钱,过分依赖父母且不懂感恩,就是在培养“巨婴”。吃苦耐劳、勤俭能干是优秀品质,城里富裕家庭也在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所以无论什么家庭,要为孩子长远考虑,都不能娇惯出奢侈的习气。
“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品格和精神上的厚蓄滋养。”秦旭芳说,对于孩子应该富养还是穷养的争论自古至今一直都有,也是一代代家长们常议常新的话题。思想上富养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自然而然地自信,持有不卑不亢的态度,有进取心和拼搏精神,才能让孩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王冠则认为,物质补偿其实只是家长们的自我安慰。家长应当多承担子女教育的责任,适当让他们看到自己工作的辛酸,了解到真正的社会并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刻意让孩子吃苦,但力所能及地锻炼还是应当的,比如,孩子从小帮父母扫地、洗碗,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孩子遇到想要的东西可以通过努力劳动换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当家时柴米油盐贵,才能尽早独立起来。
“寒门贵养”也是当下社会“未富先奢”的一种映射。“城里一些工薪阶层把孩子当‘富二代’养,攀比下,一些贫困家庭也把孩子当‘富二代’养。” 王冠同时建议,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农民工家长们的思想转变了,教育孩子的理念才会改变。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