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北京去年调解速裁结案32万件 近七成民事纠纷快速化解

滚动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21-01-14 10:20:18

1月13日,北京高院召开2020年度北京法院“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暨多元调解“十大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2020年,全市十七家基层法院运用“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共结案324395件,用21.1%的民事员额法官化解了69.5%的民事纠纷。前端速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 49天,比后端平均审理时间缩短29天。

北京高院立案庭庭长杨艳介绍,2020年北京法院着力推动“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制度化、定型化,巩固深化民商事、知产案件在诉讼前端快调速审、后端精审细判的前后端审判格局,破解案多人少矛盾,促进审判质效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多途径的纠纷解决渠道。

“多元调解+速裁”推动案件繁简分流,促进纠纷在基层和源头化解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加之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市法院民事(含商事、知产)案件收案487791件,同比下降137968件,降幅22.0%。

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调解+速裁模式,对于裁判者、涉诉群众还是律师等法律服务群体都带来了诸多益处,实现三利。“基层纠纷逐年增多,法院面临案多人少的压力逐年增大,也有大量法官因为工作压力而辞职,调解+速裁可以将很大部分事实较清楚的案件消化和解决,使得案件在进入到正式审理环节前就分流很大一部分;此外,调解+诉裁一般不收诉讼费,也给群众降低相应诉讼成本,便利群众;再者,众多调解组织因为多元模式的广泛推进应运而生,这些组织不乏法律从业者,参与调解也为从业者提供了许多练兵和实践的机会。”孙志峰说。

杨艳介绍,2020年初,北京高院对北京法院近年来出台的25个“多元调解+速裁”机制相关文件进行了梳理汇编,制定了包括190条条文及12个附件的《北京法院民事案件“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工作规范》,打通分流、调解、速裁、精审的程序关口,实现各程序之间的有机衔接。

在部分法院先行试点,针对金融类纠纷,上线运行全国首个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提升对银行、保险领域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和救济能力;针对物业纠纷,与相关行政部门共同探索对物业公司的信用等级进行动态评价,督促辖区物业公司及时整改落实、提升服务水平,从源头减少物业类批量案件;针对知识产权类纠纷,建立“e版权”诉非“云联”机制,将涉知识产权网络侵权纠纷引导至首都版权产业联盟的调解平台进行调解;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促进纠纷就地源头化解。

记者从发布会上还了解到,北京法院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将工作制度融入系统操作,实现从网上立案、繁简分流、多元调解、诉调对接全流程线上流转、线上管理。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北京法院加强分调裁一体化平台、北京移动微法院、北京“云法庭”等信息化平台和系统的建设使用,确保司法服务“不打烊”,多元解纷“不掉线”,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截至2020年底,全市法院立案庭线上开庭、谈话、调解189985件次,电话调解298441件次。

发布会上还通报了北京法院2020年度多元调解“十大典型案例”。据了解,这是北京法院开展该项评选活动的第四年。在典型案例中,既有疫情期间通过在线调解方式高效化解当事人纠纷的案件,也有借助行业调解力量纾缓民营企业经营困难、助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案例,还包括利用法院外诉调对接工作站妥善化解多起劳动争议纠纷的案件。

如疫情期间,很多培训机构无法正常经营,预付式消费纠纷增多。胡某等26人在某培训公司给孩子报名参加橄榄球培训班但一直未开课。2020年7月,该公司通知家长,暂无法为学生办理退款手续。市场监管局在接到投诉后,发挥行政监管职能,与双方进行多次沟通,促使该公司与胡某等26名学生家长就退还数额和退款期限达成初步意见。因双方商定的退款方式为分期退款,为保障协议得到全面履行,市场监管局引导双方当事人通过法院建立的消费领域纠纷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解决纠纷。在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次日,家长们便收到了首期退款。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朝武点评称,该案是一个典型的疫情下的消费纠纷案件,涉及人数众多、金额大,处理好该案件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适宜由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进行调解。但行政调解协议的强制性不足,纠纷的处理往往就又回到“起点”。法院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消费领域纠纷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使当事人在市场监管部门就能同时完成行政调解协议的达成、在线参与法院司法确认程序,赋予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丰富了“诉调对接”工作的实践路径,是对疫情防控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