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0-12-14 09:30:19
糖炒栗子自称“沪上最佳”,罚20万;餐饮公司无菌操作间未正常启用,罚5万;汽修店在沿街道路上清洗车辆,罚3000……现代社会,稍有不慎,就有触法的可能。
违法必究,是法治精神的体现。但实践中,如何“究”,也有具体的尺度。存在于不少经营活动中的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既非主观故意,也未造成较大影响,可是一旦被罚,除了有经济损失,还会被记入失信名单,对企业后续融资和上市造成影响,尤其对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甚至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这时候,罚不罚?怎么罚?上海首创的“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简称“免罚清单”)制度,给出了一种答案。目前,上海已经出台了5份“免罚清单”,一些轻微违法行为被免于处罚,涉及市场监管、消防、文化市场、生态环境、民防、城管等多个领域;免罚清单也已写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同时,江苏、山东、天津等地也出台了当地的免罚清单,探索建立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
有人担心,免予处罚是不是“不作为”,是不是纵容了企业的违法行为?其实,“不予处罚”是行政机关依法拥有的裁量权之一,但由于其法律规定较为原则、不易操作,在以往的执法过程中,不少一线行政执法人员“不会”也“不敢”给予免罚处理。免罚清单精细地划分了违法行为后,更有利于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效能,也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
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在美国与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分别为8.2年、12.5年。除了企业自我成长能力欠缺,不完善的企业发展环境,也是阻碍我国新创企业持续成长的外因。要延长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除了要解决好市场准入问题,更需要解决好市场准入之后的生存问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免罚清单的意义就在于让规则先行。在行政执法领域,划分轻微违法行为,对市场主体依法不予处罚,体现了从“一刀切”走向“一刀一刀切”的绣花式精细治理。免罚清单实施后,很多一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抵触减少了,他们感受到了企业更多的理解、支持。每一份免罚清单,不仅是简单的免罚,还要求行政执法单位通过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措施,促进经营者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通过行政指导这种柔性方式,使企业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提高其守法合规意识,避免再次犯错。
监管领域逐步显现出的良性互动趋势,客观上稳定了市场主体的信念与信心,也就提升着营商环境,提升着这座城市的制度竞争力。现如今,制度早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金之外的第四种生产要素,营商环境背后所体现的制度优势和城市软实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透过免罚清单这个切口,可以看出,上海的营商环境改革是切实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的。
过去一年的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工作中,很多接受访谈的上海企业表示,上海的免罚清单降低了他们从业的制度性成本,有利于他们将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到其他重要领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对未来上海市场环境的预期和信心,更愿意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而“免罚”本身,也客观上提升着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他们会发现,一座真正具有法治精神的城市,既恪守规则,也会用一种细致、精准、有温度的方式来呵护规则,让制度体现善意,让法治保障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