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0-12-02 10:22:19
这是一个关于传递的故事。
“叮咚买菜,18C,5959!”“每日优鲜,12D,7794!”11月29日是周日,上海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晴好天气,在上海张江镇顺和路126弄小区门口,这听起来有点像“暗号”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11月22日,张江镇顺和路126弄小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这个居住了2000多人的小区实行全面封闭,只进不出。第二天,一个纵深2米的隔离区出现在小区门口的道闸前。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每天早晚准时上岗,为小区门口纷繁而至的快递和外卖充当传递手,在居民与快递员之间,隔出了一条安全通道。
本文图片均 黄尖尖 摄
“真空区”
朱敏在一家国际物流公司从事IT管理。“我读书在张江,工作在张江,生活在张江,这里就是我的家。”11月22日晚,在张江镇志愿者协会群里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后,他觉得自己一定要站出来。
“12D是门牌号,5959是手机尾号。”作为“IT男”的朱敏,在设计传递过程的时候用上了他所擅长的编程思维。“传统小区一个门牌号是一户,但张江的白领很多是合租,为了避免拿错快递,需要同时报出门牌号、手机尾号和外卖公司,三个信息才能精准定位一份外卖。”
于是就有了小区门口此起彼伏的“暗号”。居民站在道闸前,口头传递外卖信息,配送小哥站在警戒线外,把相应的物品递进来。在道闸与警戒线之间,立着两顶红色帐篷,这是志愿者们工作的区域。凡是进入这个隔离区,都要严格穿着防护服,走出这个区域,要彻底脱掉防护服。小小的一方空间,形成了一个小区与外界隔绝的“真空区”。
经常到小区送外卖和生鲜的配送员,如今多了一个举动,在外卖袋子上写上顾客的电话号码后四位。门里门外都有志愿者帮忙找快递。“在早晚高峰期,我们将人员分配到不同点位组成‘人链’,通过流水线作业来减少来回跑动的距离,也避免造成碰撞。”朱敏说。
顺和路126弄是一个年轻化的社区,居民大多为在张江上班的白领。“年轻人不常做饭,外卖和快递叫得多。如果居民直接与配送员接触,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我们志愿者在中间,阻隔了这个传播途径。”
同样是“IT男”,29岁的陈希(化名)在张江从事超导体材料研发,他的公司离顺和路126弄有5公里距离。公司每天5点半下班,而志愿者的岗位要四点半上岗。“我都是利用周末时间,加上请了几天年假来这里当志愿者的。工作日有时手头上的事情做完了,我就提前‘溜’出来……”
陈希说,自己在这里做“大白”是瞒着“全世界”的。“爸妈和公司都不知道。”虽然心里清楚这里的防护措施和操作流程很规范,不会有感染风险,但他还是不希望家人和同事担心。11月29日这天,陈希排的是下午的班,但他一早就来到小区门口,在警戒线外帮着缓冲区内的同伴找快递。
接力
上午10时半,快递和外卖开始多起来,骑手来到警戒线外都自觉排起队,耐心地等待志愿者“叫号”。“不担心耽误后面单子的配送时间吗?”“现在特殊时期嘛,大家都理解的。”缓冲区内,“大白们”的工作忙而有序。“9237有没有?”“9237在这!”距离小区封闭过去10天了,每天中午和傍晚时分,小区门口的喧嚣就会如约而至。
传递的“物种”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封闭后第一天,我们传送了20多台电脑,还有许多孩子们的作业本。”负责招募志愿者的张江镇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洁说。白领居家办公需要电脑,公司同事们帮忙送过来;孩子们的课业不能落下,不少同学家长送来了作业本。大门内外,封闭小区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每天从10点半到下午1点半是传送的高峰时段,而趁着周末来送东西的人特别多,志愿者徐静芬默默数了下:“我一上午就接了50多个外卖。”为了避免穿脱防护服,他们经常坚持四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动起来的时候不觉得饿,也不觉得累,每天到结束的时候才累瘫倒。”
在密封的口罩和眼罩后,分不清谁是谁。每个人都头戴着一顶“张江志愿者”的红色帽子,作为他们的共同身份象征。
志愿者曹燕自今年初第一波疫情爆发以来,已累计服务超过40个小时。“老公和孩子习惯了我每个周末都在外面当志愿者。”对于曹燕来说,这只是她参加的众多志愿服务中普通的一个。“疫情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特别的经历,可以参与其中作出一点贡献,我觉得很有意义。”
“昨天,一个小姑娘有份快递急着发出去,包裹本身价值有点高,她自己又出不去,说起隔离期间的各种无奈,她就哭了起来。”隔着警戒线,曹燕鼓励她不要灰心,答应一定安全地帮她把包裹寄出去。“居民已经把我们当成自己人了。”曹燕说,做这份工作会“上瘾”,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便不会觉得累。
还记得缓冲区运作的第一天,外卖量大大超出志愿者的传递能力,第二天,小区门口多了一排快递架。后来志愿者发现有些外卖一旦露天长时间放置就会变质,两天后,张江镇又联系了一家科技公司,连夜在门口设置了一排密封智能外卖柜。
外卖柜前,出生于1995年、1999年、2000年的三个小哥哥,是享取网络科技公司的员工。自上周三紧急安装柜子以来,他们每天多了一份特殊的“外勤”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守在这排外卖柜前近10个小时。“智能柜的正常运作方式是骑手扫存储码,用户扫取件码,现在为了减少骑手在这里逗留的时间,存、储两次扫码都由我们来操作。”
特殊“外卖员”
午后,沈毅穿着冲锋衣,风尘仆仆地赶到小区门口,在一群骑手中间,他向志愿者递了一包药。这是他昨晚在曙光医院给居民配好的。“挂了三个号,一位老奶奶的泌尿科的药,一位老先生的两种高血压药,还有一个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脏病药。”
沈毅是华顺居委的居委干部,这段时间以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跑遍各家医院给居民配药。“小区刚开始封闭的时候,许多有慢性病、每天都要吃药的居民十分焦虑,药没有准备好怎么办?”吃饭和生活用品可以叫外卖,而沈毅则是给居民跑腿配药的特殊“外卖员”。
每天早上,沈毅都会来小区门口“接单”。居民把药盒子、医保卡,并附一张纸写上联系电话和药品清单,经过消杀后递出来,交到沈毅手上。平均一天,他要给3到5位居民配药。
“你又来啦?”张江卫生服务中心和孙桥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们每次见到沈毅都已十分熟悉。如果这两家医院没有的话,他还要驱车来回一个多小时到位于川沙的浦东人民医院或张江的曙光医院去配。“我每次会先配好一位居民的药,从挂号、付钱到取药,整个过程走完一遍,然后再配另外一个人,这样才不会搞混。”吃药是大事情,哪怕增加点工作量,也不能出任何差错。
上周四,他接到华顺居委书记曹天君的电话。“小区里一个尿毒症病人每天都要做腹透,他平时在川沙的浦东人民医院看病,需要紧急给他配腹透的药。”沈毅心里清楚,对于尿毒症病人来说,少做一次透析,肾脏就会出问题,危及生命。
第二天一早,沈毅就出发到浦东人民医院了。“当时人民医院承担了机场工作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周边无法停车,我就把车停在了最靠近医院的一个停车场,又打了一辆滴滴才到医院。”患者的药品清单里有高血压药、肾病药,还有腹透药水,有些在药房取药,有些要到肾内科的腹透病房里面拿。一整个流程走完以后,下午2点,沈毅把药及时送到了患者居民手上。
药配得多了,沈毅也渐渐熟悉了大部分配药的流程,以及不同药品对应的不同科室,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他成了半个“配药专家”。
直至下午两点,早已过了志愿者当值时间,但这条“传送带”依然停不下来。组成传送带链条上的每个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居委干部、企业白领、公司职员,还有周边超市的店主,他们一次次穿过马路,给小区送来“补给”。午后阳光正好,久违的温暖似乎也暂时驱散了笼罩在封闭小区居民心上的阴霾。
下一篇:最后一页